6月21日,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主办的2020北京智源大会开幕,吸引国内外顶级AI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人工智能发展前沿话题、放眼未来十年。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这场引领时代浪潮的学术盛会中,有多少女性科研者的身影?面对STEM领域普遍存在的性别失衡问题,占有人类一半智慧的女性,怎样在未来科技中迸发出自身的力量?女性科学家如何冲破刻板印象、性别差异和社会家庭文化因素的制约,甚至做到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针对这些问题,下午的“AI科技女性”专题论坛的五场报告,从学术界女性的赋权问题,到富有女性特色和情感温度的前沿研究,到语言中的性别偏见现象,展现了女科学家们不容忽视的智慧、魅力与卓越贡献。
为更为全面、深入地探讨“科技与女性”这一话题,第十四期AI Time邀请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AI 2000上榜学者朱小燕,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智源学者杨尔弘,阿里巴巴达摩院资深算法专家杨红霞,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徐剑军,由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智源学者兰艳艳、滴滴出行科技生态与发展总监吴国斌主持,展开进一步的思辨与交流。
引言:从新冠疫情谈起。热身问题:新冠疫情期间,女性发表论文的增量为什么比男性少?研究表明,新冠疫情期间各学科的女性研究人员的发表率不及男性研究人员,尤其是女性初级研究员缺席严重。朱小燕认为,这和科研工作本身的性质有关。科研需要长时间不间断、沉浸式思考,在疫情期间女性受到家庭的干扰比男性更多,不能做到像办公室里的百分之百投入。相比之下,男性的影响更小,甚至节约了很多社交时间。
“隐形人物”与“稀有动物”。据统计,全球科技领域女性从业人员只占总人数的29%,精英科学家中女性仅占3%~5%。在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中女性获奖者仅占3.3%,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自1901年至今仅有3名女性获奖者;阿贝尔奖自2003年开始颁发至今,仅有乌伦贝克一名女性获奖。
面对科技领域女性数量少、获奖少、科学地位低等问题,公众常常认为这并非性别不平等所致,而是因为女性不适合科学,或者女性的科研能力不如男性?
总结与展望。女性如何在男性占优的领域往前走?针对女性情绪化和自我贬低等问题,杨红霞认为打铁还须自身强、关键在于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女性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柔和的交流方式和细腻的心思,在强势的男性群体中做到润滑剂的作用,对生活的关怀也使得团体成员的体感更好。
朱小燕强调“别老想性别问题,自己歧视自己”,要“咬着牙、不要抱怨、吃苦耐劳往前走”。不要质疑自己的能力,但也别痛苦地往前走,女性需要兼顾家庭和事业,就是得不抱怨也不后悔,一句我愿意就完了。兰艳艳补充说,“因为我选择了,所以我就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