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拿得起放不下的甜,都是糖的味道吗?

作者: 鞠鹏 张凌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20-06-19

本文探讨了甜味的来源及其与糖的关系,介绍了甜味感知的基本理论和自然界中具有甜味的物质,以及人类如何利用科技解决甜味与能量之间的矛盾。

炎炎夏日,来一杯冻柠檬茶或是冰镇可乐,带着甜味的清凉沁人心脾,令人精神一震,爽!但你知道贪图口舌之快喝下去的饮料需要运动多久才能消耗掉吗?高声呐喊“燃烧吧,我的卡路里”可是没有作用的哦。

令人又爱又厌的甜味啊,到底源自何处?将会变成我的哪块肥肉何往?究竟如何能既享受甜之味又不失去我的锁骨呢?

甜味在神经生物学中被定义为对口腔内足够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反应。糖则是一类化合物,是由C(碳)、H(氢)、O(氧)组成的多羟基醛或酮,以及它们的缩合物或衍生物。但并不是所有的糖都产生甜味,而甜味也并非一定由糖产生,简言之,甜味和糖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因果关系。

甜味的感知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人类因为自己的“灵魂拷问”,竟然琢磨出了一套“呈甜理论”。呈现甜味的分子必须是一个拥有正负极的微型“电池结构”,有提供质子的供给基团和一个能接受质子的接受基团,这两个基团之间有一定距离,分子应有一定的形状大小——把质子换成电子,是不是很像一节电池?

有了这种“粗糙”的理论,人们推测自然界中不是所有的糖都具有甜味。天然来源的糖中最广为人知的有甜味的是葡萄糖和果糖,它们都是只有一分子基本模块的单糖,在植物的果实中储量丰富,是主要的甜味物质和能量来源。我们平时吃的绵白糖、白砂糖、红糖、冰糖等都是蔗糖这种双糖纯度或结晶方式不同的存在形式。

甘蔗和甜菜中蔗糖的含量较高,因此常用作产糖的原料,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天然来源的甜味剂。在古代商贸还不发达的时候,无法获得热带作物甘蔗和甜菜,因此糖的来源与现在不同。麦芽糖,这种通过小麦、糯米等谷物制得的由两分子葡萄糖缩合而成的二糖,成为甜味剂的重要组成部分,“甘之如饴”的“饴”指的就是麦芽糖浆了。

人类对甜味的需求也许源自植物对于繁衍的需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于体内以维持生存必须的能耗,而这种化学能储藏最高效、便捷、安全和通用的形式可能就是葡萄糖。葡萄糖是一种多羟基醛,它在自然界分布最广,是生物的主要供能物质和新陈代谢中间产物。

尽管植物中也有非糖的甜味物质,但应用最广的还是各种糖类的甜味剂。“甜味”与“能量”这两种功能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当代社会中渐成问题。如何能廉价地享受甜味带给人类的快感而不承担“储能”过剩带来的肥胖呢?人类准备使用科技将“硬币”劈成两半,人工合成的甜味剂由此应运而生。

UUID: 70c1a70a-83c6-47d5-9e56-f9260cf8a50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6-19_你拿得起放不下的甜,都是糖的味道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