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泡还是剥,“食材”说了算——我说的可是做标本

作者: 卢路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0-06-12

本文详细介绍了浸制标本和剥制标本的制作方法及其在科研和展示中的应用,通过对比泡菜的腌制过程,揭示了标本制作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刚从地里收获的新鲜蔬菜洗干净,连切都不用,整颗地放进洗干净的水缸里,撒上一层一层的盐,再根据口味放入泡椒,用大石头压好。然后就等待时间给我们烹饪一道美食。有些地方甚至会把肉类,比如整条的鱼放进去一起腌制。时间一到,美味脱颖而出。

泡菜,最常见的可食用浸制标本(不是。丨pxfuel

不知道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是不是受到了腌泡菜的启发,从而发明了浸制标本。两者在某些原理上非常雷同,比如都是利用液体置换的方式,保证了动植物体内水分的充盈。当然换个角度来说,这些腌制的食物确实也算是一种浸制标本。

啥?这也是标本?那以后吃泡菜可别有一番滋味了。

其实不单泡菜,咱们家厨房里可不缺标本:以草果、大料、花椒为代表的各种植物果实标本;以虾皮、紫菜为代表的干制标本;以泡菜、咸鱼为代表的浸制标本——厨房就是一座小型标本馆。

物种日历

世界上的生物只有两种——已经出现在物种日历的,以及将要出现在物种日历的。这里既有萌点奇怪的『冷知识』,也有丰富『走心』的自然科普。每天一物种,带你看世界。

各种香料,可以算是干制标本丨SKopp / Wikimedia

为什么要做标本

之所以说这些是标本,那是有道理的,咱们先看看标本的定义。

标本是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经过各种处理后,令之可以长久保存并尽量保持原貌的产物,可作展览、示范、教育、鉴定、考证及其他各种研究之用。

划重点啦,首先是取自动物、植物、矿物等实际存在的物体,虚无的不能叫标本;其次是经过处理可长期保存,而且要尽可能保持原貌,过于失真可能就失去了标本的价值;最后是标本的用途,展示、教育、鉴定等都会用到标本,不少物种的分类鉴定都依赖于标本这个强有力的证据。

用于科研用途的鸟类标本,标签上记录了物种信息、采集地点、采集人等丨Wikimedia

最经常能看到标本的地方毫无疑问是博物馆,这里面最常见的、保持了动物生前原貌的标本就是浸制标本和剥制标本了。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样的动物浸制,什么样的动物剥制呢?这就要从物种的特点,以及两种标本的制作方法说起了。

浸制标本:泡就完了

首先说浸制标本,其实这是标本中制作起来比较简单易行的——泡就完了。给原材料注射防腐液,并泡在固定液中,最后放入浸泡液长期浸泡即可。这里面提到的三种溶液,其实都是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只是浓度不同。

一提甲醛,我们都知道它易挥发,还对人体健康有害。动物是保存住了,但可能有时候连参观者也给“保存”了。

英国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的装置艺术《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展品为放在甲醛溶液中的鼬鲨。2016年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作品中的甲醛不断向外泄露,使周围空气中的甲醛含量严重超标,可能会对长期接触展品的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影响。有人戏称这也是艺术的一部分,是《死者对生者无动于衷》丨Agent001 / Wikimedia

此外你可能还记得,泡在溶液中的动物多数身体都惨白惨白的,这也是浸制标本的一个问题,很容易脱色。现在浸制溶液有了很大改进,福尔马林中还会加入乙醇、亚硫酸、氯化锡等化学品,既保证了色泽,又降低了危害。

泡到脱色的浸制水生生物标本。摄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丨日历娘

浸制标本适用范围非常广,原则上说,所有动植物都能做成浸制标本,只要你有那么大的容器。但实际操作中,用于浸制的大多是鱼类、两栖类、软体动物、动物内脏以及动物胚胎等。

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特征?没错,这些动物或者组织器官生前大多处于水分含量极高的环境下,在活着的时候都是水润润、吹弹即破的状态。

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水生生物收藏展区,玻璃屋内收藏有超过27万个玻璃标本瓶,储存了大约100万个水生生物标本丨LoKiLeCh / Wikimedia

好了,既然要还原生前的样子,那就依旧泡在液体里好了。所以优先选用浸制法保存的,都是与水结合度极高的生物及其组织,用防腐溶液置换生物的体液,从而既能防腐,也有了水分充盈感。下次吃泡菜的时候你留意一下。

在科研工作中,浸制标本非常重要,因为采集到的标本需要立刻保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泡入酒精,同时也不影响后期提取DNA做分子实验。因此现在在非展出的馆藏标本中,很多都是浸制标本,虽然不利于观赏,但对科研重要性极高。

剥制标本:一步不能错

生物诞生在水中,即使在登陆之后,早期的四足动物依然无法远离水源生活,直到羊膜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类)出现。羊膜动物具有很多适应陆生的特征,比如角质化的表皮(防止水分散失)、胚胎有羊膜包裹(保护胚胎发育不受外界干扰)等,它们的生存繁衍不再极度依赖水。

所以这些动物做标本时,就不用非要“泡”了,而是采用一种更适合、更美观的方式——“剥”。

现代博物馆中,最让大家喜闻乐见的是那种活灵活现、带毛带眼睛的标本,这叫做剥制标本,在鸟类、哺乳类中最为常见。

制作精湛的剥制标本,很多时候足可以“假”乱“真”。还记得《博物馆奇妙夜》里那些活过来的标本吗?有时近距离注视着它们,我真的会有它们在“冲我眨眼”的错觉。

史密森尼自然历史博物馆内的条纹鬣狗丨Don McCulley / Wikimedia

既然追求100%的神还原,那么制作过程也不太可能像浸制那样“一泡了之”。剥制标本制作过程相当复杂,粗略统计其中用到的技术涵盖了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等多门学科。以我做标本的经验来看,制作的核心是:“每个环节不出错,细节表情见真招”。

首先,拿到死体后我们并不着急立刻动手,而是先对动物进行数据采集,比如身高、体重、三围等等。这个干嘛用?后面会提到。

第二步就是剥了,通常在动物的胸部或者背部打开一个切口,小心地将动物的皮张剥离下来。这一步不允许出错,因为任何一个不经意的刀口,在后续阶段可能就是不可逾越的深壑。我有一次剥制柳莺标本的时候,看着这个不到30克的小玩意儿,几乎是屏住呼吸完成了整个剥皮过程,全程大气不敢喘。

标本制作过程中,皮张剥离步骤的展示。摄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丨日历娘

剥皮这一步考究的一定是细心和耐心,既要慢慢剥制防止纰漏,又不能动作缓慢,而导致皮张干燥或变质,太难了……

皮张剥出来后,接下来就分为两步走了。一方面将皮质进行清洗,浸泡防腐。这个鞣制过程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以后的标本是羽翼丰满,还是光板没毛……老前辈们运用的防腐方法多是用砒霜,虫子是防住了,对做标本和看标本的人也会有一定影响。而现在只需使用一些常见化学品,如柠檬酸、食盐、小苏打等,就可以完成兽类皮张的鞣制——感谢科技让标本师延年益寿。

经过鞣制的皮张柔软富有光泽,而且毛发完整不脱落。

另一方面就要关注刚才剥出来的肉体了,别急着处理掉,这个肉体非常关键。这时候就用到了之前采集的数据了。把死体拿来,再次采集数据,综合两次的数据来制作标本的假体。

标本假体的制作过程。摄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丨日历娘

前辈们用过稻草、棉花、石膏,甚至泥土来填充标本,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局限;而现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主流的方式是用轻质材料制作假体。标本制作工艺发达的国外,甚至可以由你提供死体数据,工厂直接为你订制一款假体。因为做假体的过程真的难度很大,特别考验你对动物活体的了解,对姿态力学的把控,同时还要有极强的美术雕塑功底,实力劝退了不少爱好者和初学者。

左:捕食金刚鹦鹉的美洲豹标本;右:捕食金刚鹦鹉的角雕标本,这类标本非常考验标本师对动物姿态的还原。摄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丨日历娘

假体制作完毕后,相当于模特完成,这个时候拿来已经鞣制好的“衣服”给模特穿上,再针线伺候把“拉链”锁好,是不是标本就完工大吉了?

并不。

以我的经验,到这一步,你的标本完成了60%,剩下的工作量虽然不多,但技术含量极高,那就是整理姿态和表情。动物是不是活的,能不能跟你“眨眼”,关键就看这一步了。

首先装上义眼后,要看视线是不是聚焦。我看到过很多斗鸡眼、散光眼的标本,都是不太聪明的亚子,让人忍俊不禁,例如某自然博物馆的网红狮子标本。

眼不活,标本就是死的。

有各种款式的义眼供标本师选择,力求还原动物们生前的样子丨日历娘

此外面部的肌肉线条也至关重要,想表现不怒自威的猛兽,鼻子皱起的皮肤纹理就一定要强调;想表现惊慌失措的食草动物,嘴巴周遭的线条要紧绷,可以说标本也是要做“表情管理”的。

最后把标本摆在地台上,稍作装饰即可。还是那句话,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最后地台上搭配的植物也要跟动物的生境息息相关。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展示的美洲狮标本,周围同时还原了美洲狮的典型生活环境丨日历娘

我们博物馆中常见的是上述这种剥制标本,准确说应该叫“真剥制标本”,相对应还有一种叫“假剥制标本”,剥还是一样的剥,但不需要有姿态动作,就是简单填充,然后直挺挺的躺着,不做展示而做科研。全世界博物馆收藏的假剥制标本数量远远超过真剥制标本。

在物种大发现时期,假剥制标本就开始被用于物种的科学发现和命名——“你说有这么个物种?拿出证据来”,标本就是最好的证据。因为主要作为“自然物证”,所以不需要丰富的姿态,但求真实并可长久保留。假剥制的科学价值远大于真剥制。

在博物馆的后台,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装满好几个抽屉的假剥制标本丨Andres Cuervo / flickr

那么有朋友肯定问了,鱼和两栖类就不能剥制吗?就不能留下生前五彩斑斓的样貌吗?

剥制是可以的,但颜色嘛,很多都是需要后期喷涂上色。基于这个难点,现在很多水生生物的标本,又有了新思路:一种是采取塑化标本的方式,还有一种是死体翻模做成树脂模型后,再进行上色。两者都很好地处理了“脱水”这一环节。

正在大连进行的《巨鲸传奇》展览中,展示了大量塑化动物标本,图为翻车鲀丨luna

是“剥”还是“泡”还真的是“食材”决定的,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标本制作的核心目标:还原。博物馆里泡在福尔马林中的是历史的厚重,展示在生境场景中的是现代技术和审美的跃进。

不知道看过此文,能否激起你动手尝试一下的欲望呢?哪怕腌一缸泡菜呢!

UUID: 082b2cad-7d41-4895-83ec-85d0c31b26c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0/2020-06-12_是泡还是剥,“食材”说了算——我说的可是做标本.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9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