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1917.4.26—2019.5.16)图源: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撰文 | 王丹红(《知识分子》专栏作者)
责编 | 陈晓雪
7 纽约:新天地
齐肯多夫也许是最具想象力的开发商。当他请我为他工作时,我接受的主要原因是想学一些房地产开发的经验。出乎意料的是,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来美国后,很少走出学术界,是齐肯多夫将我带入一个新世界,我很感谢他。他的想象力丰富,勇于尝试新事物新思想。当然,其中很多想法最终并未实现。那十年中,我做了很多设计,盖得不多,但我从他那里学到的知识令我终身受益。
8 建筑:沉默的几何
多年后回忆当时的情形,贝聿铭记忆犹新:“在考察时,我想起了儿时陪母亲到山顶的佛教祠堂。在科罗拉多山,我试图再次聆听寂静,就像当年母亲教我的那样。对这一地带的勘察成为我的一种宗教之旅。这项工程也让我有机会脱离包豪斯的局限,这也是我所期望的。”
9 “明月清风是故人”
在上海国际饭店,贝聿铭夫妇和贝家三十多位亲属重逢。在苏州老家,面对100多位穿着破旧蓝黑衣服的亲戚,他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回到美国后,同事问他是否在这些亲戚前有一种优越感,他说:“我在他们面前没有一丝一毫的优越感。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可以是我,我也可以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一切都是历史的偶然。”
10 香港-北京:中国银行大厦
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义务,一种绝对的义务,是我对中国和我父亲尽的义务。我父亲属于当代中国的第一代银行家,一生都献给了银行业。在他那个时代,人们使用的是算盘,而今天人们用的是电脑,一个世纪内的变化发展之大,令人无法想像。以建筑来表达传统的延续性是很难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北京的工程做到了这一点。我对我们在北京的最终设计感到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