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1917.4.26—2019.5.16)图源: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撰文 | 王丹红(《知识分子》专栏作者)
责编 | 陈晓雪
我父亲常常告诉我:“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只要你有意在学业上深造,我就支持到底。”我父亲并不富有,但他有条件在这方面支持他的孩子。我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子女和孙子女,不管他们想去哈佛或耶鲁,我都会帮助他们。我希望他们得到那样的教育,但他们必须全力以赴。我的儿女们都完成了他们向往的最好教育。
—— 贝聿铭
2020年3月,新冠病毒在纽约肆虐。自3月1日第一例患者确诊,纽约州的患者数量急剧攀升。3月22日,纽约州州长安德鲁·库莫(Andrew Cuomo)宣布,将位于纽约市曼哈顿中城的一个大型会议中心——雅各布·贾维茨会议中心(Jacob K.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改建为有2000个床位的战地医院,作为拥有5.3万个床位的纽约州医疗系统的补充。
作为纽约州第一家野战医院的地址,贾维茨会议中心为世人所瞩目。鲜为人知的是,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竣工于1986年的贾维茨中心,是库莫州长的父亲、纽约第52任州长马里奥·科莫在任时建成,它的建筑设计由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事务所承担。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留学美国,1948年到纽约成为一名建筑师,在长达70年的职业生涯里,从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东馆、波士顿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到北京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他为世界缔造了堪称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也为纽约留下伟大的作品。在这一次的纽约抗疫战场中,他的作品还包括西奈山医学中心古根汉姆医院,为医护人员免费提供住宿的曼哈顿中城四季酒店。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在纽约的家中安详辞世,享年102岁。如果从太空可以看到地球,贝聿铭在世界各地的作品,犹如一颗颗镶嵌在地球表面的钻石,熠熠生辉。而他长达一个世纪的精英人生,源于中国。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州,成长于香港和上海。1935年留学美国,并成长为当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在2012年出版的《贝聿铭全集》序言中,他写道:“离开中国八十多年了,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大多在美国和欧洲,应该说我是个西方建筑师。我的建筑并不刻意去中国化,但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贝聿铭希望世人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他的人生。三年前,我在他百岁生日庆祝时读到他的文章,计划到纽约采访他,却没有机会了。
在阅读、研究了他的多本英文传记、中文文章后,我决定以自己的视角解读他的一生,追溯他18岁之前在中国的经历,以及这种经历对他事业的影响。
“问渠哪得清如许?”在对贝聿铭的研究中,我穿越时空回到明代的苏州,他是苏州贝氏家族第15代;回到1840年代的上海外滩,这里是上海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起点,1930年代,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兴建,激发了青年贝聿铭的建筑梦。
今天,谨以此文,纪念贝聿铭先生逝世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