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陈宝权:科学思维是对抗疫情的最佳利器

作者: 学术君

来源: 学术头条

发布日期: 2020-06-06

陈宝权教授在青年精英大会上强调科学思维在应对疫情中的重要性,提倡学术道德、批判性思维和好奇心与创造力,并通过实际课程将科学思维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2020年6月5日,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青年精英大会正式召开。这是一场专属于年轻一代学者们的盛会,多位业界资深的行家为到场的后浪们传道受业解惑。陈宝权正是这样的一名专家,同时他也是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会士,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青年精英大会所面向的现代年轻学者群体,他们在接受知识与技术教育的同时,也在逐渐改变着他们的观念。

以近期火热的新冠疫情为例,陈宝权在接受学术头条的专访中指出,“新冠疫情的科学思维”有多个方面:首先,坚守学术道德与承担社会责任是科学思维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即研究者在保证其工作成果的真实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然后是批判性思维,在疫情期间,有各种渠道的消息和成果出现,学者应当对这些信息保持质疑和开放性思维;最后是好奇心与创造力,研究者应当对新兴事物与现象有追根溯源的好奇心,能够通过学科交叉解决看似非本专业领域的问题。

运用大数据可视化与分析以及数字模拟计算将地理信息、疫情信息相结合,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帮助疫情的分析与防控,是科学思维的具体体现。陈宝权表示,疫情发展的全球化,也带来了国际政治经济等一系列的问题,但越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形之下,越需要科学思维。

陈宝权真正想要提倡的,并不只是运用科学的思维去面对疫情,而是将这种思维方式在青年群体中放大,即科学思维是每位学者应当具备的素养,在面对其他问题时也是适用的。他告诉学术头条,学者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社会意识,对已有研究成果保持质疑和开放性思维,坚持客观严谨的态度,在建立个人专业专长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学科交叉与融合。

6月5日,在YEF 2020特邀报告上陈宝权教授以《新冠疫情中的科学思维与思考》为题,向大家介绍了他的研究团队在疫情早期,对病毒的传播进行可视化和模拟分析预测方面的工作和产生的国内与国际影响。陈教授也针对疫情以来社会形态的变化,特别是由社交距离所加速的虚拟人和机器人服务,梳理了技术发展的脉络,勾勒出一个虚实融合的未来世界,人类、虚拟人、机器人都将共生其中。

这听似科幻未来的背后,是以计算机图形学为核心,联合其他相关学科所形成的交叉学科体系,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表象和规律的高逼真度模拟计算与真实感呈现。

而这种跨学科之间的融合,用计算方法和人工智能去解决一个医学以及社会学问题,结果不但比以往的方法更为高效且准确,也让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青年一代心里扎根发芽。这是陈宝权所希望的。

当然,就算是方便如人工智能的运算推理,也需要有硬件作为支撑。尤其是该领域所涉及的深度学习等内容,需要强大的算力。可以现有的芯片技术来看,硅芯片所能提供的计算能力支持已然触顶。陈宝权却认为,算力的确会限制研究的发展,不过它并不能影响科学思维的运用。

他认为,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认知过程,任何领域的研究都是通过一批又一批学者的努力才最终有了今天的成果。算力的发展对科学研究的进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算力的提高本身也涉及到一个专业领域。但是,有太多在现有算力下可能解决的问题目前仍没有找到解决方案,这正是理论创新与突破的机会。

光说不练假把式,陈宝权专门给北大图灵班设计了科研实践这门课程,以谋求将科学思维运用在实际问题里。课程内容便包括许多“软”的课题,如学术道德、好奇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此外,他精选了一些这方面非常好的文章给学生读,而这些文章相对来说描述都比较抽象,于是陈宝权对其中的要点进行了整理,并结合新冠疫情中的事件和其他实例进行了论述。通过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交流和写阅读笔记,进一步强化学生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在最后,陈宝权引用了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一段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体验,甚至不可避免的犯些错误,学生们才会真正理解个中的道理,逐步形成科学思维。

UUID: 5fd5a503-3d18-4f96-82ee-bdd525d8dc5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学术头条公众号-pdf2txt/学术头条2020年-上/2020-06-06_北京大学陈宝权:科学思维是对抗疫情的最佳利器YEF专栏.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