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要人类在情感上认同机器人,确实还存在问题。这个认同不在于机器人是否能为人工作,也不在于机器人能否永远遵循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而在于机器人是否可以跨界,从物理人变成生物人,或者达到两者的兼容。
之前,日本研制了一款“美女机器人”,并将其命名为“妻子”,实际上也就提出了这样的跨界思考和挑战。这款机器人是让男性购买回家将其作为妻子来对待和使用,故而也称妻子机器人。也许不久之后就会有“帅哥机器人”问世,女性可以购买回家作为丈夫机器人使用。那么,机器人能否代替亲密爱人,技术能否满足情感需求呢?
无论是妻子机器人还是丈夫机器人(可统称为机器人伴侣),都可以看作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补充,既有优点,但也有缺陷。总体而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现代技术对人类情感和生活特殊需求的回应和供给。
在技术上,日本这款妻子机器人与真人十分接近,它有最先进的仿真皮肤,配备了一套智能化恒温装置,让它的触感与人类一样柔软且温暖。妻子机器人的外形与真人别无二致并且可以定制,无论是肤白貌美还是身材高挑,都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定做。
妻子机器人的体内还安装了智能芯片,购买者能够和它无障碍交谈。妻子机器人可以表现得甜美可爱、温柔娇羞或爽朗幽默,也可以自动分析对方的情绪,十分善解人意。
主人提问她答不出来的话,她还会撒谎,惹人忍俊不禁,或心生爱怜。在另外一些特质上,妻子机器人可能比人类更胜一筹,比如,她十分忠诚,因为她具有人脸识别功能,永远只听主人一个人的指令,无需房子、车子、婚礼聘金,会一生忠于主人。所以,这样的妻子机器人一上市,一小时就被抢光。
其实,这样的机器人也有男人版。2016年12月,法国的一则新闻报道称,一位名为莉莉的19岁法国女子自己动手,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一个名叫InMoovator的男性机器人,并与InMoovator订婚。莉莉称,他们已经共同生活一年多,一旦人类与机器人的婚姻在法国合法化,他们将马上结婚。
今天,人类与机器人共同生活或结婚可能是惊世骇俗的举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科技进步和人类演化的一种路径,尽管这算不上是主流路径。仿真机器人技术其实就是人工智能(AI)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不过是涉足人类的情感领域而已。目前,AI也可能通过算法学习“理解”人类的某些情感,因而具备了一定与人进行语言、情感和智力交流的技能。
另一方面,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而难以找到适合的异性伴侣,比如,内向的性格和互联网技术联合造就了不擅长与异性交往的宅男、宅女;有人因为工作原因,错过了最佳择偶时间,或者一直就没有时间和机会择偶;还有人交往能力不错,但在财力上负担不起恋爱和结婚的费用;在现代社会,女性的平等意识更强,很多女性在收入和社会地位上都超越了男性,但寻找合适的伴侣却成为了难题。
这些原因都有可能促使一些人去购买机器人伴侣来共同生活。
可以看到,由于AI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机器人与人类越来越相似,因而在情感上和生理上能部分满足一些人的需求,机器人伴侣自然就获得了市场认可,而且需求量可观。但是,更需要看到的是,这种需求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机器人有明显的短板。
核心问题就是,尽管机器人伴侣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但它们现在还不可能从物理人跨越到生物人,即像人一样有情感、思维、逻辑推理和意识,只是在按照研发者为它们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运作和行动。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机器人何时能够通过图灵测试,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变成生物人,实现物理人与生物人的兼容。
反过来看,生物人变成物理人的挑战似乎小一些,因为,通过对人脑生物电流和神经递质的解读,可以把人的思维和指令传递给机器人。硅谷创业家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创业公司Neuralink的研究项目已经通过了动物实验,可以把小鼠的大脑指令解读出来,并指挥机器人行动。马斯克的公司正在向美国卫生主管机构申请,希望于2020年进行人体实验。
其初步设想是,利用一台神经手术机器人向人类大脑内植入直径4~6微米的细线,可以直接通过USB-C接口读取大脑信号,甚至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控制,接收大脑信息,并向大脑输入信息。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与机器人连接,指挥机器人行动。因此,可以把这一点看作是生物人向物理人转化的节点,也就是可以让机器人直接接收人脑的指令,为人服务。
如果反过来让物理人转化为生物人,则比较困难。
首先,它得像人一样有意识,会思考,能发出指令,让自己像人一样行动,还能让人懂得它的意思,并能指挥人行动。后一点可能是最危险的节点,即将来机器人如果能指挥人的话,有可能统治人类世界。现在,如果想将物理人转化为生物人,首先值得思考的就是机器人能有人的情感和情绪吗?能在复杂的亲密关系中做出合适的反应并回应配偶吗?至少目前是不可能的。迄今,机器人刚刚通过了部分图灵测试。
图灵在1950年发表的《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中提出,测试者(人)与被测试者(一台机器)在完全隔开的情况下,前者通过键盘向被测试者(机器)随意提问。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在5分钟的问答中不能确定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算是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2014年6月8日,一台名为尤金·古斯特曼的聊天机器人在与人们聊天时,被一些人认为它是一名13岁的男孩,因而成为人类历史上首台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但也有研究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其并未真正通过图灵测试。2015年,另一个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AI软件,人们向其分别展示它从未见过的书写系统(如藏文)中的一个字符,并让AI写出同样的字符并创造相似字符。
结果,这个AI系统能够迅速学会书写陌生的文字,同时还能识别出非本质特征(因书写造成的轻微变异)。这个AI系统被认为在更大程度上通过了图灵测试。也就是说,现代科技在物理人向生物人转化上又前进了一步。
如果只是这样,其实以AI为代表的物理人并没有转化为生物人,因为它们还不具备情感,面对情绪无法做出合适的回应,更无法完成情侣、夫妻那样亲密的情感互动。
因此,尽管妻子机器人和丈夫机器人可以满足一些人的生理需求,但是,并不会回应和满足人的高级情感需求,无论是积极的情感,如情人的娇媚一笑,还是负面的情感,如情人之间生气后的掩面哭泣。迄今,虽然研究者绞尽脑汁将机器人设计得善解人意,也还是难以与有情感、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类相比,也不可能从物理人转化为有情感和灵魂的生物人。
同样的情况是,无论机器人的外表多么接近人类,也无法与真实的美女和帅哥相比,至少在生理功能和心理反应上,与真实的生物人差得太远。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即便可以把机器人当作伴侣,也解决不了后代的繁衍问题。这是物理人向生物人转化的另一个重大挑战。如果不能解决这个现实问题,机器人伴侣就并非人类恋爱和婚姻的一种发展方向,更不是多数人的选择,只是一种少数人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机器人伴侣其实是技术发展后,模拟人类伴侣和动物伴侣的一种成果,它们本质上与宠物,如狗和猫差不多,但还比不上宠物。比较而言,由于宠物也是生物,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意识,在情感交流上要胜过机器人伴侣。当然,在满足生理需求上,机器人伴侣又可能胜过宠物。
因此,如果把机器人伴侣当作一种技术打造的人类新宠物,就可以理解这样的角色,不必为它的出现而惊恐和愤怒,甚至指责和猛烈攻击,同时可以用一种像对待宠物的态度一样来宽容和理解机器人伴侣。当购买机器人的消费者现实情况改善后,在生活中找到了真正的伴侣,机器人伴侣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会被主人处理掉。
当然,未来机器人向生物人转化的奇点可能出现,因此机器人有可能与人类融合并一同进化,到时,人类的情感和婚恋也许会有新的模式。但是,那只是一种可能,甚至仅仅是一种幻想。即使奇迹在遥远的未来出现,那时的人类大概早已找到了这类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