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和饮食文化中的猪

作者: 刘汉杰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9-01-31

本文探讨了猪在中国文化中的多重角色,包括其在文学语言中的象征意义和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文章详细介绍了猪八戒的角色及其在民间传说中的形象,以及猪的别称和在脏话中的使用。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猪肉在传统烹饪中的应用和在节日食谱中的重要性,以及猪与农耕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有“猪入门,百福臻”之说。逢年过节,贴上“肥猪拱门”的窗花,在烘托节庆氛围的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作为华夏先民最早驯养的动物,作为传统生活中最主要的肉食资源,猪在满足人们口粮之需的同时,它的影子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社会习俗、语言艺术等诸多方面,成为影响中国人生活最重要的畜类之一。

猪八戒是明代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的重要角色。它本是天宫的天蓬元帅、太上老君的记名弟子,因调戏霓裳仙子被逐出天界,最后错投了猪胎,被唐僧纳入门下,协助他西天取经,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猪八戒性情憨厚,力气大,贪女色,爱占小便宜。关于它的原型,有人说它源于神话传说,有人说它影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有人说它源于佛教信仰,人们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自古而今,猪有许多别称,如“刚鬣”“亥氏”“乌鬼”“糟糠氏”“黑面郎”“乌将军”“天蓬元帅”,等等。唐代诗人杜甫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诗句,其中的“乌鬼”指的就是猪。猪之所以被称为“乌鬼”,宋人解释称:“川人嗜猪肉,家家养猪,每呼猪作乌鬼声,故谓之乌鬼。

”不只猪有别称,猪身上的各个部位也有一些地方性称谓:在江西,猪头称“神户”,猪舌头称“招财”,猪耳朵称“顺风”;而在浙江,猪头称“利市”,猪舌头称“赚头”,等等。

古人有以猪为名者,如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先毂号彘子,汉武帝刘彻初名刘彘,等等。与古人美好的寄寓不同,后世也有为男孩子取猪名者,多取猪低贱、好养活之意。由于“猪性卑而率”,猪也出现在脏话、詈语(骂人的言语)中,成为人们宣泄不满的对象。

据东汉应劭《风俗通》所言:“按方言,豚,猪子也。今人相骂曰孤豚之子是也。”有关猪的俗语不少,如蠢猪、懒猪、泥猪癞狗、猪卑狗险、猪狗不如、猪嘴里吐不出象牙、猪鼻子插葱装象等,也以贬词居多。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中国传统猪的种类不少:“猪天下畜之,而各有不同。生青兖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辽东者头白,生豫州者味短,生江南者耳小,生岭南者白而极肥。

”猪肉一直是传统烹饪的重要食材,通过烹、煮、炒、卤、腌、烩、熏、炸、蒸等方法,更可制作出多种菜品名肴。古人对猪肉的特性有着清晰的认知。清人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是一部著名的中医食疗养生著作,其中介绍了猪肉的特性及食用方法:“甘、咸、平,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利二便,止消渴,治瘦弱。烹法甚多,惟整块洗净,略抹糖霜,干蒸极烂者,味全力厚,最为补益,古人所谓燕豚也。”

猪肉又是传统节日食谱中的主角。正如河北晋州市一首歌谣所唱:“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供神仙;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扫屋宇;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糊香斗;三十儿,擦桌椅;初一磕头,初二丁牛。”“炖猪肉”成为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在古人的观念中,庐下豕为家,从宀从豕。

关于“家”字的本义,一说是以猪之多子寓家,表达了人类渴望种族繁衍的愿望;另一说是人之所以有家,与先民普遍养猪有关,有猪便有家。不论哪一种理解,都表明了猪与传统农耕生活的密切关系。客观地说,猪的驯养绝对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大事:它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它活跃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夏猪文化。

UUID: 4628d205-2d5a-4fd9-88cc-31d5d234260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1-31_文学语言和饮食文化中的猪.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