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日历物种,和《源氏物语》有关。大家或多或少看过、听过《源氏物语》,这部写就日本平安时代(距今1000多年)的小说,是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红楼梦》,而它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一直以来也常与菲利普·西德尼的《阿卡狄亚》对英国文学的影响相提并论。很多人看《源氏物语》,为主人公光源氏和其身边无数女子的风流韵事而着迷,而我,却重点关注到其中女性角色的名字。
古代日本的女子,由于身份地位原因多半是没有名字的,或者不能直呼名讳,所以小说中形形色色鲜活饱满的女子,多以日本自生或渡来的植物(或加上居住的殿所、官职)代称,暗示人物的性情和命运。
比如光源氏的初恋(同时也是继母)——藤壶中宫,意思就是居住在种满紫藤花宫苑中的妃子(这里的“藤壶”并非是沾附在鲸鱼身上的那种),紫藤花向来为贵族之花(参考春日大社),说明了该女子身份高贵。再如夕颜,原意指的是只在夜晚开放的葫芦花,在文中则是一位天真浪漫的女性,作为光源氏的地下情人,地位低微,很快便香消玉殒,消逝在夜幕之中,反倒成为让风流成性的光源氏最不舍的情人之一。
现在来看,《源氏物语》的作者,平安时代的大才女——紫式部(むらさきしきぶ),绝对是一位对植物了然于心的专业爱好者。可惜的是,人们也不知道她确切的名字,“紫式部”一名是后人取《源氏物语》中品行最为贤德的女性形象“紫之上”,与她父亲当时的官职“式部丞”结合而来。
从人名到植物,不过在后来,紫式部也逐渐成了一种植物的名字。
它高贵华美,即便在万籁俱寂的冬季,也能凌寒独立,让人倍觉有《源氏物语》中的“物哀”之感,它便是日本紫珠(Callicarpa japonica)。冬季的日本紫珠,叶落尽后,只剩下一树亮紫色的果实。日本紫珠属于马鞭草科紫珠属的一种灌木,高约2米,广泛分布在日本全国各地,在中国和朝鲜半岛也有分布。紫珠属的属名Callicarpa,是由希腊语的callos(意为美丽的)和carpos(意为果实)组成。
的确,紫珠属植物的果实,都具有高贵纯正的紫色,这在自然界还是比较罕见的。日本紫珠被当成一种传统观果植物,在日本备受欢迎。
那,日本紫珠是什么时候,成为了“紫式部”?一开始,日本紫珠并没有“紫式部”这么高雅的名字,最早,它的名字是叫“紫重実”(むらさきしきみ)或実紫(みむらさき),因为它们珠串一样的紫色果实重重叠叠,数量繁多。
日本紫珠又一称:玉紫(たまむらさき),是因为它们的果实反射出珠润的紫色光泽。直至江户时代,由于植木屋的兴起(等同于现今的园艺店),园艺家将野生的日本紫珠加以人工培植,感念其果实的颜色、植株的习性,加上名字的相近,便取了和紫式部相同的名字。(也正因为改了名,销路更好了)正因为和才女紫式部同名,日本紫珠的花语也有“上品”、“聪明”的意思。要是送女生日本紫珠,便是夸赞她品格高雅,如紫式部般才情兼备。
秋冬才是主场,初夏是日本紫珠的花期,6月至8月,薄紫色的聚伞花序在叶腋生出,如同一团团小绣球。小花花冠四裂如吊钟状,雄蕊细长,伸出花冠之外,如同花火般绚烂,闻之有淡淡的香气。日本紫珠入秋之后开始挂果,待层林尽染时,一串串深紫色的珠状果实便掩映在黄色的叶丛之中,显得尤为吸睛。日本紫珠的果期可长达几个月,即便是冬天叶片被寒风吹尽,被霜打凋零,它们那高贵的紫色珠串也依然挂在枝上,不折不挠。
日本紫珠有很多的变种和园艺品种,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白式部(シロシキブ)C. j. f. albibacca,它们与紫式部的区别,仅仅是果实颜色不同,由于白式部的果实颜色是纯白色,人们便赋予了它们“知性”和“诚实”的象征。日本紫珠还有一个变种,称为“大紫式部”(オオムラサキシキブ),学名为C. j. var. luxurians。
它们的叶片比紫式部更大更厚,能长到20厘米,另外枝条、花序和果实也比日本紫珠大了一个度。这个变种主要分布在日本南部的沿海地区。
在日本的园艺店,你还能看到一种小一号的紫珠,这其实是另外一个种,和名叫小紫或者小式部(コムラサキ),学名C. dichotoma。这个种在中国也有分布,叫“白棠子树”。小式部长得比较低矮,株高只有1.2~2米。
它们的枝条更加的纤细柔软,叶片、枝条和果实都要比紫式部小了一个号,而且果实生长得更加紧凑。小紫的叶片只有在上半部分才有锯齿,而紫式部是整个叶片都有锯齿。小紫也有一个白色果实变种,叫“白実の小紫”,学名C. d. var. albifructus,果子大小比白式部小了一个号。
除了紫式部和小紫被早早地人为栽培外,日本还有一些其他的紫珠属物种分布,自生在山野烂漫处。比较有特色的是薮紫(ヤブムラサキ),学名C. mollis。全株除了花果之外,几乎都被着一层灰白色的柔毛,它们的花序细弱,挂果也少,所以观赏性较低。但据日本学者研究发现,该种具有富集金矿的能力,可以从它们的枝叶提炼出少量的金,正因如此,它们被当成了一种金矿指示植物。
除了日本,中国也是紫珠属植物多样性中心之一。
中国约有46种紫珠,主要产自长江以南地区。宋代诗人刘一止在《次韵子我秋分一首》提到:“紫珠犹卧穗,青蕊未浮杯”,很准确地描绘出紫珠果实的形态和生长习性。这其中的紫珠(C. bodinieri)是比较常见的种,也是较早被人工栽培的——目前在中国各地的年宵花市中,也可以见到精致的紫珠盆景。和日本紫珠名字对应的是华紫珠(C. cathayana),为中国特有,目前没有被人工引种培植。
中国南方还有一种叫“杜虹花”的紫珠属植物(C. formosana),它的种加词formosana就是拉丁语中台湾省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台湾紫珠”。由于杜虹花枝条柔软,所以它们结着果子的枝条经常被用于园艺造景。
但紫珠属的模式种并非来自中国日本,而是遥远北美大陆的土著。它是美国紫珠(C. americana),也就是英语中说的“American beautyberry”。
注意,不要被名字里的“berry”迷惑了,紫珠的果实根本不是什么浆果,它们结的是核果。早期美洲原住民会用美洲紫珠的根和浆果煮沸饮用,试图用来治疗一些疾病。后来殖民者用它们的树叶揉碎了,和枝条一起放在马厩里面,用于驱赶蝇蚊。现在研究发现,美国紫珠含有的callicarpenal和臭根醇的确有一定的驱虫功效。除此之外,据说它们的果子还能制作成果冻。
不要问我这种果冻好吃不好吃,怎么吃——我其实也没有吃过。不过我知道的是:在更多时候,它们的果实是很多昆虫和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