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ta回我消息,怎么比等录取通知书还焦虑?

作者: vicko238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9-01-23

本文探讨了在现代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信息即时回复的期待和由此产生的焦虑感。文章通过分析不同情境下的信息回复行为,揭示了这种焦虑感的来源及其对个人心理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收到信息的时候你会立刻回吗?别人不回的话你会不会焦虑?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分人。只要看看手机上表示未读信息的小红点,就知道我们甚至不会去看每条信息。在每天都接收几十甚至数百新信息的情况下,人们不必回复、也很难期待他人及时回应所有消息。

不过有些时候,在面对重要的人或关系时,我们不但期待被秒回,并会因没有回应陷入强烈的负面情绪。比如,我的好友博士生Q幸运地没有秃头,Q的烦恼主要来自两件事:一,导师不及时回邮件;二,暧昧对象不及时回微信。这两件事本来有很多种解释:每个导师都是很忙的,你的邮件可能被淹没在其他邮件组成的茫茫大海里,导师没有看到;而第二件事,对方可能暂时不在线,或Q的文字语焉不详,让对方认为没有回复的必要。

没有及时回复甚至没有回复,给Q造成了严重焦虑。Q宁愿花几个小时去导师办公室堵门口,也不要再陷入茫然的等待了。而第二件事上,Q会认真分析通话记录中的每一个字,然后在心里问自己一万遍ta怎么不回我(晚回我)微信,这是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期待发出的信息(至少是在熟人之间)被及时回复,这像是一条心照不宣的社交规则。当这个规则被打破时,人们会思考为什么,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技术实现了即时通讯,发送一条信息只需要几秒且免费,难道编辑一条回信很难吗?不难。当我们需要秒回却得不到时,焦虑感随之而来。

为什么人人期待被秒回?50年前的书信时代,我们不会期待秒回。20年前的寻呼机时代,我们不会期待秒回。

10年前的短信时代,秒回好像也不那么重要。当智能手机中对话气球左右浮现时,我们似乎才觉得每句话应该有个及时回应。技术允许文字信息在呈现和效率上模拟现实对话。在面对面交谈里,一方发言的平均200毫秒后,另一方就会做出回应。虽然现在文字生成和传送所需的时间超过200毫秒,但已在追赶现实对话的道路上越走越近。

对信息被立即回复的期待,移植于面对面交谈里彼此及时回应的规则。但将现实规则转换到线上双方并不容易。交流不仅是需要信息,还有双方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用词停顿、语音语调等等,这些现实里的“语境”是文字信息难以传达的。这时候,作为为数不多的语境——每条信息的间隔——就显得意味深长,特别是当我们认为对方有能力支配回复时机时。

一些聊天软件试图展现更多的语境,比如“已读”、“未读”、“对方正在输入”等,这将增加额外焦虑。比没有回复更糟的是什么?已读不回。为什么收不到回复会焦虑呢?除去浪费时间、“耽误事儿”外,不回信息这件事本身将对人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你向对面的人打招呼,对方视而不见,你心里将感到不舒服。转换到线上也是如此,虽然影响程度因人而异。

日本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那些情绪反应程度高、过度发信息的人可能因没被及时回复而感到被排斥和孤立,焦虑程度更重。

2004年,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短信不被回复将让人情绪变差,几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感更低。这个实验假借研究短信性质,让两个研究人员同伙和一个真参与者三人一组,互发短信。有些参与者会被回复,令一些参与者被刻意排斥(没有任何回复)。研究发现,被排斥者在实验后更加愤怒,归属感、控制感、自尊水平、存在意义感这四项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度更低——即使参与者并不认识其他二人,也不能确定对方是故意不回复。

研究人员认为,因为信息收发人无法面对面了解彼此情况,这种不确定感将加重“被排斥”带来的负面作用。就像饿肚子的人会不停地搜寻食物,归属感不足的人会对人际关系更加敏感。这一适应性机制称为社交监测系统(Social monitoring system),归属感需求高的人能更准确地判断出语调、面部表情等社交信号(social cues),对社交信息有更多的记忆,以期优化现状。

而信息发出没有回复,可能让人陷入越没信号越要找的死循环。

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人在等待回复时,焦虑、愤怒、自我怀疑感等这些缺乏归属感的表现可能愈演愈烈,有人甚至会发出更多信息来刺激出回应(也有些人会选择拉黑对方等被动攻击)。没有回复的极端情况之一是消失式分手(ghosting):亲密的某人突然从一切电子设备上人间蒸发,没有任何解释。

昆士兰大学心理学讲师大卫·考文(David Cowan)认为,害怕消失式分手也是造成秒回焦虑的原因。对大部分人来说,另一半不回信息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而这种反应与感情持续了多久没什么关系。

是时候建立新的社交规则了?我们扪心自问,虽然大部分人都期待自己的信息被秒回,但我们能做到对必要的信息都即时回复吗?很难。信息回复不及时,常常不是有意为之。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的邮件和信息实在太多了。

工作状态,你可能要同时打开三个聊天窗口,精力左支右绌,漏看一条也是难免的。另一个不秒回的原因是,突如其来的信息将打断工作状态,有些人会选择忙完手头的事再统一处理。当然,也有不那么光明正大的原因。有的人用不回信息的方式告诉对方:我很烦,我不想和你联系了。麻省理工大学教授雪莉·特科尔(Sherry Turkle)认为,拉长回信间隔有时是建立关系主导权的手段——显得自己很忙、很重要,没时间去回信。

即时通信效率向面对面交流逼近。对秒回的期待和焦虑也将持续。现在,不同通信应用采取了不同规则。2018年,微博私信取消了已读功能;微信没有已读功能;一些约会应用显示用户上次在线时间,一些则使用已读功能……大卫·考文建议,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信息规则来应对秒回焦虑。比如,有些约会应用可以让用户选择勾选“我需要秒回”一项,并且显示在个人档案里。

UUID: 91d8d4f6-0c08-41f0-80d9-4f0f6c1da86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9/2019-01-23_等ta回我消息,怎么比等录取通知书还焦虑?.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