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霸不在乎智商,反而是学渣把智商看得很重?

作者: 七君

来源: Wired

发布日期: 2019-01-14

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心态的人更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他们把失败当成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智力低下的表征。这种心态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尤其是在数学等学科上。教育者和家长应鼓励孩子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待学习,而不是仅仅关注成绩和智商。

考试周马上要开启了。学生党们惴惴不安,家长也跟着操心。不管考试结果如何,考试前你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考得不理想,这说明你笨吗?如果考得很好,这说明你聪明吗?或者,不应该从聪明/笨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福特汽车的缔造者亨利·福特曾说,“不管你觉得你行或者不行,你的判断都是正确的。”福特说的没错,科学家们现在有了相当精致的证据:不要从智力的角度看待你的成功或失败,也不要这样去评价你的孩子,否则TA可能就会被困死在聪明/不聪明的暴力二分法里。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Carol Dweck曾经提出两种学习心态——定型心态(fixed mindset)和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拥有定型心态的人认为智力生来是一成不变的,人做什么也改变不了。但是拥有成长心态的人认为,只要努力,智力就可以得到提高。

很显然,拥有定型心态的人把失败看得很可怕,认为失败就是智力低下的表征。但是拥有成长心态的人却把失败当成是学习的一部分。在一项被引用了1700多次的研究中,Dweck和同事调查了纽约市12所学校的400名5年级的小学生的学习心态,并且让他们做了几次实验任务。

第一次任务结束后,研究者告诉孩子们他们的分数,然后给了他们一句鼓励。一半的孩子得到的鼓励是,“你真聪明!”另一半的孩子得到的鼓励是,“你真努力!”接着,他们让孩子选择新的测试的难度,并且告诉他们,难的任务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多知识,简单任务的难度和第一个测试差不多。

你认为,不同的表扬方式会影响孩子们挑选的任务难度吗?被夸聪明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挑战,还是被夸努力的孩子呢?事实是,在被夸努力的5年级小学生里,92%的孩子选择了难度更高的任务。但是在被夸聪明的孩子里,67%的孩子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Dweck认为,夸孩子聪明,就等于鼓励他们“假装很聪明”。那么怎么表现得聪明呢,就是挑选简单的任务、少犯错、获得好的成绩。Dweck和同事后来的实验进一步证明,维护“聪明”的面子对于学习来说多么致命。

她给这些5年级的孩子布置了一些非常困难的8年级的测验。再一次,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做了3.2道就放弃了,但是那些被夸努力的孩子平均钻研了近5个问题。

这个任务结束后,Dweck他们又让孩子们选择查看别人的成绩,他们可以选择那些比自己分数高的人的,或是比自己分数低的人的。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中,76%的人选择查看那些分数比自己低的人,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挽回颜面。但是只有24%的被夸努力的孩子对分数比自己低的人更感兴趣。

Dweck他们最后又给了孩子们一组测试。这组测试的难度和第一组差不多。那些被夸努力的孩子的测试成绩平均增长了30%,而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却掉了20%。实际上后来的研究发现,总是从智商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人,并不善于学习。因为善于学习和不善于学习的人有一大差别——对待错误的态度。

善于学习的人把失败当成错误日志,不善于学习的人把失败当作自己的判决书。比如,2011年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认为自己可以从错误中学习的人的大脑反应和那些认为人的智力固定不变的人截然不同。

在这项研究中,参与者头上戴着记录他们脑电信号(EEG)的头盔,然后玩一个找茬游戏:找到5个字母中间的那一个,比如“MMMMM”或“NNMNN”。有时其他4个字母和中间的字母相同,有时不同。因为这个任务很无聊,人很容易走神出错,出错也很容易马上发现。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神经科学家Jason S. Moser说,犯错时,EEG会记录2组信号,第一组是大脑意识到自己犯错的信号,第二组是试图纠正错误的信号。第一个信号出现在犯错后的50毫秒之后,主要发生在调节注意力以及和预期有关的脑区(前扣带皮质)。这个反应是自发的,被称为错误相关负电位(ERN)。第二个信号发生在犯错后的100-500毫秒后。

只有在人注意到自己犯错时大脑才会出现这个反应。因此这第二个反应也被称为错误正波(Pe)。

脑电图中的2个信号:ERN(错误相关负电位)和Pe(错误正波)。ERN反应更强、Pe反应前后一致的大脑学得更好。过去的研究发现,ERN反应更强、Pe反应前后一致的大脑学得更好。这项研究发现,那些拥有成长心态的人更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他们的Pe信号更强,这意味着他们更关注自己的错误。

举个例子,那些定型心态的人的Pe信号幅度是5,但是成长心态的人的信号幅度是15。这项研究的另一位主要作者Hans Schroder表示,“Pe反应更强的人会调用更多的认知资源来改善自己的任务表现。”最后,Pe信号更强的人在之后的任务中会犯更少的错误,这意味着他们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并且提高了正确率(尽管实验任务其实很无聊)。

Moser指出,“这两类人的最大差别是他们对错误的反应。”那些认为错误中没什么可学,智商生来不变的人并不会利用错误学习。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学生认为人的智力是固定不变的,失败是可耻的,失败不能教会人什么,那么即使成绩不理想,他们也不会认真学习。

这项研究后来得到了不少共鸣。2018年,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那些认为失败使人进步、智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在进行数学思考时,脑活动更为高效。

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斯坦福大学的认知科学研究者Lang Chen表示,“我们的研究证明,对数学怀抱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儿童学习数学。”Chen和同事测量了243名7-9岁儿童的智力、数学能力、阅读能力、工作记忆以及数学焦虑水平,同时测量了他们对数学能力的态度(数学能力是否一成不变)。接着,其中的47个孩子边接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边做算术题。

Chen他们发现,排除掉智商、工作记忆等因素后,那些认为数学能力可以靠努力提高的儿童的算术任务表现更好。而那些认为数学能力是天生的、无法靠后天努力改变的人的任务表现更差。这项研究还发现,那些拥有成长心态,也就是说更享受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孩子在解决算数问题时,大脑的某些脑区也更为活跃(如海马体、左侧前额叶皮质、左侧运动辅助区等)。

Chen认为,对数学积极的心态能促进大脑的认知功能。Dweck对这项研究赞誉有加,“这项研究振奋人心。如果你认为数学能力与生俱来,你在面对数学题的时候就会考虑‘这难不难啊、我够不够聪明啊、如果做错了会不会显得我笨啊’一类的问题,而不是调用脑力资源去解答问题本身。”

南加州大学的认知科学副教授Mary Helen Immordino-Yang也同意Dweck的看法。她认为,如果你对智力和能力的看法比较死板,你就容易关注成绩而不是个人的成长,并且把失败看得很严重。这些不良认知习惯对于学习,尤其是从错误中学习来说是很不利的。她说,“如果你在学数学,但是脑子里却担心的是会不会挂科,而不是有没有在数学上获得进步,那你就不是深度学习。”

遗憾的是,不少教育者却认为犯错是可耻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育学家James Stigler和Harold Stevenson曾经在1994年出版的《the Learning Gap》一书中比较了几个国家在教学实践中对于犯错的不同处理方式。他们发现,日本教师常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课堂上引导大家讨论常见错误的原因。日本教师很少表扬学生,并且认为挫折和钻研是学习的一部分。

但是美国的教师却会强调问题的特定解法,并且会表扬学生取得的正确答案,忽略学生犯的错误。

他们在书中评论道,“知道为何而错,才能理解为何正确。”那么,学生、家长和老师怎样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呢?首先,不要让孩子把成绩和智商挂钩,在看到孩子的成绩单时更不要用“聪明”啊“笨”啊这些词语来评价他们,要多鼓励孩子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待学习。其次,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数学教育学家Robert Siegler指出,订正和反思很重要,尤其是对于数学来说。

2年来,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anet Metcalfe在纽约的一所公立中学里跟踪了订正法的教学效果。一些数学老师在州立考核前的一个月里,在每周4次的小考后都会带领学生进行错题分析。这么做的效果很不错。参与了这项研究的教师Kushal Patel表示,使用了这种教学法的班里,“8年级的代数能力测试(Algebra 1 Regents Exam)的通过率是100%。这是相当优秀的成绩。”

这些研究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那些总想无视自己的错误,总想证明自己“聪明”的人,能学得好吗?对于学习和犯错,百年前的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的总结不能更精辟了——“专家就是那些在一个极为有限的领域发现自己犯下了所有能犯的错误的人。”

UUID: 9861d4ef-e686-4f77-a8d1-74a08a2e926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把科学带回家公众号-pdf2txt/2019-2020/2019-01-14_为什么学霸不在乎智商,反而是学渣把智商看得很重?.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