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养的孩子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穷养的孩子只能荡荡秋千玩泥巴?前几天,AI和大家聊了聊“富养vs穷养”的问题。富养出来的孩子可能掌握更多技能,但他们也会疲惫不堪;穷养的家庭无力安排课余活动,但孩子也能自由生长。很多朋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有的是童年经历,有的是对养育下一代的思考。不论富养穷养混合养,都不容易。
就像这位朋友说的,这是个悲伤的故事——Elaine穷养如我,的确自由独立,不过骨子里的自卑总会不自觉滋长。终于,我失去了自由,一身中产阶级的焦虑却加冕于身……穷养或富养,都是身不由己。感觉很多人不用考虑“要不要富养”,就像不用考虑“去不去清华”一样。能富养我还穷养干嘛?对于养一个娃都压力山大的家庭来讲,怎么养根本没有第二个选项。但其实,富养有时也是被迫的。
小学一年级进校直接教英语短句,也不管孩子是不是连abc都不会。老师直言家长要负责任带孩子去补习,不补习就跟不上,跟不上就越学越没兴趣,没兴趣到连补习都抵触,彻底完蛋……过度补习是焦虑,但有的补习真的是被迫。刚还觉得我女儿每天乖乖练琴1个小时已经算好孩子了;但我转头看到的,是跟她一样年纪的孩子全国比赛得奖,台上演出大气沉着。现在的孩子真是了不得,家长哪里敢有一丝懈怠!
也有家长说出了不一样的观点,比如尽力而为,同自己和解——即将成为母亲。我给孩子准备了许多东西,妄图给他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前两天我突然崩溃了,起因是发现自己和老公尚能负担得起我们自己的重疾险,未来加上孩子的可能就无法负担了。看了果壳这篇文章,意识到我可能给不了孩子那么多。富养穷养的,只能尽力而为,混合养吧。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别总拿“时代的需要”给自己找借口。
有些孩子就是不爱读书,但是她喜欢做别的事;有些孩子就是学霸,其他就是不行。一切随遇而安,不要太过执着于某一点。我经常和孩子探讨问题,而且从不避讳事情的真相。我会明确告诉他妈妈会变老会死去,妈妈必须每天上班不然没钱买吃的喝的玩的;会告诉他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包括死后遗体会发生什么;会告诉他他最爱的鸡腿就是杀死漂亮的大公鸡得到的。我会告诉他世界上有那么多好人,也有那么多坏人。
我不去掩饰世界,他会一直认识真实,然后成长于真实。就算我告诉了他那么多残忍的事,他看起来依然很快乐,没有阴影。会对有些事情有担心,但很理智。我觉得这样很好。或许,育儿从来都没有完美答案,爸爸妈妈都是在不停地探索。那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想要什么呢?请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培养孩子不是养花种草、养猫逗狗,孩子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成长的空间。一生的很多美好记忆和温存,多在童年。
如今的社会高压下,请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或许在未来的磕磕绊绊中,孩子能觉得人生虽苦,但也有甜。那么,怎样才是一个快乐的童年?按照穷养的方式,让孩子自由自在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吗?自认为被穷养出来的孩子这样说——我小时候是穷养,少年宫都考上了大人不让去,理由是还得自己买月票,也不想付出时间送孩子去。后来上了重点中学实验班,班里有几个钢琴舞蹈等艺术特长的学生,很羡慕他们,讨厌我家大人的短视和盲目。
小时候想要个玩具,如果大人不想买,就会跟我说“我们家很穷,买了就没钱了”之类的话。虽然还是个小孩子,说得多我也记住了,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金钱观。现在,买个衣物都下意识是百元内的,超过就有负罪感。算是穷养吧,家长平时最大的期望就是听话顺从成绩好,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但鲜有适当的精神抚慰,一度觉得自己成长在情感冷暴力中。
熟悉家庭条件使我从小勤快懂事,但内心抗拒且叛逆,甚至我快三十岁的时候依然不愿意与我父母有过多的交流。可有些富养的孩子却说,自己只是物质上的富养,精神上还是穷养——我是物质富养精神穷养,童年无尽的奥数英语舞蹈写作班,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都被规划好,玩乐就是浪费时间。可是,家里并不会跟我平等对话,所有的命令都是因为“我是你妈”。没有陪伴没有沟通,从幼儿园开始住校,全权被托管给教育机构。
结果,在焦虑环境下长大,成绩不好又不听话,既不会和人沟通合作,也无法安排自己的时间,还得了躁郁症和焦虑症。很明显的混合养成。周末从早到晚排满兴趣班,但都是自己去上课下课,老妈去美容院,老爸去喝酒。家长会常年缺席,小时候觉得最没脸的时候就是班主任在开会前讽刺我:“这回家长会你家又没人?”我是一个80年代混合双打打出了穷富养结合的社会主义好孩子。孩子需要陪伴,更不能暴力对待!芯疼大家。
怎么说来说去,都挺难过的呢?其实也不尽然,下面这些故事,或许能让你看到答案的另一面。我只知道,我的父母尽力了。穷,父母都只是初中文凭,高中之前一直在村里读书。但是父母给了我特别多的爱以及平等沟通的相处模式。比较典型的“穷养”的小孩了。那些发呆的时间,其实都是在找自己吧,长大后也能够比较好地体会/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富养的小孩也有自己的幸运——学了很多很多的课外兴趣班,虽然小的时候很痛苦,但长大我还是很感谢我妈把我逼得这么紧。算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富养产物,在与长辈、权威者的平等交流上感觉很明显。无论是大学毕业的面试,还是工作这么多年大小场合的演讲,我虽然会紧张但是从不会慌,在任何高压状态下都不存在发挥失常这个问题。还有许多人是富养穷养混合。幸运的是,父母在精神陪伴上并不吝啬。
混合型,家里温饱不愁但余钱不多,不可能多富养。但是父亲从小就引导我阅读,令我对书籍很有好感;而且家里氛围很平等,我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和家长讨价还价。在去不去补习班和兴趣班的选择上,充分尊重了我的意见:我贪玩,所以选择不去,就真的没有上过任何这类班。但是我按自己的喜好,自己培养出写作和画画的特长,至今受益。感谢我的父母,给了我一个自由而美好的童年。对于80后,穷养和富养可能没有那么严格的界定。
衣着很朴素没那么多补习班,但是零食常年不间断,抽屉里几十盘正版CD,毕业时整理起来百十本的读者青年文摘当代歌坛。对这位同学的状况,AI倒是检索到了一个新词汇叫“富态穷”:生活必需上穷巴巴,兴趣爱好上富得流油。但这样的生活,大概也很快乐吧。大人第一次当父母,可能还在学着与孩子、压力共处;小孩第一次当儿女,也在学着和父母、生活共处。就像这两位朋友说的——我只知道,我的父母尽力了。
第一次做父母,哪有解得完美的方程式。最后,有一位正在努力对抗抑郁情绪的朋友,给AI发来一个特别长的故事。限于篇幅,这里做了删减。不知道看着今晚夜话的你,是不是也有一张爱的网,能稳稳将你接住呢?幼时,父母给我报了补习班,唯成绩论。我不得不听从,在每一个成绩下滑的夜里哭泣焦虑。随了我的兴趣让我上绘画兴趣班,但也有条件,要求我的绘画成绩优良。由于工作压力,父母拒绝和我平等沟通。
每次在外被别人欺负,回到家中几乎只能得到嘲讽,我的敏感和痛苦在父母眼中只不过是无病呻吟。这强迫我长满棱角,从柔软而羞怯的女孩变得“凶残”,对世界充满敌意,对人充满不信任以及无法消除的抑郁情绪。随着时间,我的父母逐渐学会了如何和压力共处而不再将负面情绪施加于我身上,并且开始学习和我平等沟通,尽力了解我的感受(在我割腕自残被母亲发现后)。
他们逐渐给予我更多自由,包括金钱和时间;也从以前的唯学习论转变成了健康快乐地成长即可。我的父母竭尽所能地给了我最好,他们爱我,并且努力学习如何爱我,有时穷养有时富养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高考失利后来到如今的大学,时常被曾经理想与如今现实的落差所折磨,在陌生环境里压抑生活,曾经许多次在抑郁情绪中无法挣脱,自杀的想法也没有消失过。
但每次想到曾经体会过的美好,想到远方我的父母在等待我的归来,我的友人期盼着我的成长,心情就会好很多。家庭、朋友、师长,他们对我的关爱织成了三张网,给我足够的支撑。这确实给了在低谷中的我非常温暖坚定的精神力量,让我能够继续前行。希望大家无论曾经怎样被父母养大,或者说不得不接受哪种养大模式,都能够拥有爱,表达爱,得到爱,为自己同时也是为他人织一层网,在残酷的现实世界中留下可以避风的巢穴。
新的一年,祝大家幸福。我们下周继续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