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治愈率达到75%的广谱抗癌药上市”的消息四处传播,引发喜大普奔。喜大的是群众,普奔的是跟在后面辟谣的科普众,他们在忙着替新闻里的抗癌药拉罗替尼呼喊:我没有,我不是,我的“广谱”要有限定词。
这款药物没有新闻标题里说的那么神奇,但它背后体现的进步依然足够激动人心:它标志着人类对癌症的治疗进入了按生物标记物而不是按组织来施治的时代,也是近年出现的“篮子试验”再次大放异彩的明证,同时暗示了精准医疗可能为罕见病患者带来的福音。
首先要确定的是,拉罗替尼的确是经过临床试验评估和行政审批通过的正经抗癌药。只不过,“75%”指的是“整体缓解率”,离“治愈”还有不小差距。
“广谱”这个词也要加引号,因为虽然适用于多种癌症,但拉罗替尼是精确得像手术刀一样的靶向药,专门打击癌症中整体占比并不高的特定突变类型。但不要因此就小看拉罗替尼。首先,75%的整体缓解率包括了22%的完全缓解(肿瘤消失)和53%的部分缓解(肿瘤缩小),对于一种作为单独疗法的新型口服抗癌药来说,这是足以自豪的成就。
其次,拉罗替尼针对的突变(NTRK融合)虽然只占全部癌症中的大约千分之二,但这种突变在某些罕见癌症中却很常见。拉罗替尼是种“组织不定”的疗法,意味着不看肿瘤发源组织,只看肿瘤分子特性,符合条件就可以考虑用拉罗替尼治疗。
拉罗替尼所针对的NTRK融合突变,就是本来调控细胞生长、增殖和存活的TRK蛋白过于活跃导致癌症。
对这些过于活跃的突变蛋白进行抑制,犹如修剪旁逸斜出的过长树枝,而不损伤正常生长的枝干。为了能让靶向疗法起效,需要了解患者的分子特征,特别是肿瘤的特异性分子(生物标记物)。在个人基因组测序比一顿大餐还便宜的时代,个人遗传信息、电子化病历等信息都越来越易获得,也为精准医疗提供了基础,并催生了“篮子试验”和“雨伞试验”这些新时代临床试验设置,拉罗替尼是“篮子试验”的成功范例。
抗癌新药的诞生是相当艰难的。当研究者找到一种有抗癌潜力的物质,会首先在癌细胞系中测试其有效性,然后进行动物实验测试生物活性和安全性,如果没有发现不可接受的毒性,就可以考虑在人体中进行临床试验。临床试验一般分成四期。
1,一期是测试不同剂量的药物在人体内的毒性,这个阶段只包括少数患者;2,如果药物能通过一期测试,二期就会测试其药效和进一步评估安全性,这个阶段会招募几十至上百名患有相同组织癌症的患者,采用一期所显示的最安全和有效的剂量进行治疗;3,如果患者能从这阶段获得临床收益,那么药物有望进入三期,和现有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比较。
三期会有数百甚至上千的患者参与;如果药物在三期中展现出优于现有疗法的药效,研究者就可以向FDA提出新药的审批申请;4,即使在FDA批准某新药上市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还会处于临床四期的评估中,进一步接受关于药物未知作用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