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连冠彰显基础研究爆发力

作者: 李晨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19-01-09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6年获奖,展示了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显著进步和重要成果,包括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铁基高温超导、透明计算技术、多光子纠缠干涉度量学等。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这项听起来“不明觉厉”的研究成果,斩获了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至此,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6年“名花有主”。联想到这一奖项曾经九度空缺,如今的六连冠可谓弥足珍贵。

盘点这6年来的获奖项目,2013年“铁基高温超导”激发了全世界新一轮研究热潮;2014年“透明计算技术”推动了一系列原创成果落地开花;2015年“多光子纠缠干涉度量学”开启了量子通信的崭新时代;2016年“中微子振荡新模式”揭示了远超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前沿;2017年更是迎来罕见“双响”:“水稻性状分子机理”和“聚集诱导发光”双双折桂。

一桩桩盘点下来,可以看到我国科技人员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耕耘,正开拓出一片越来越广阔的沃野。在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的119份海外函审意见中,94%的海外专家认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科学价值。抚今追昔,2010年到2012年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3年空缺的记忆,似乎并不遥远。有人质疑过一等奖标准是否过高,有人反思过科研界风气日益浮躁,更有人探讨过科技体制和文化观念的弊病桎梏。

但是无论找出多少原因,都不及拿出一个成果,理直气壮告诉世界:我们可以,中国可以,中国科学家可以!领衔今年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的薛其坤院士说:“我国的基础研究,总体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是形成持续强大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

在这样一个关键性的历史阶段,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就是为腾飞的中国插上翅膀,助扬帆的中国乘风破浪。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对基础研究的持续稳定支持。2018年,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5年来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经费投入增加了一倍。稳定支持大幅度增长,把更多科研人员从评帽子、申项目的竞争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安心在实验室里精进钻研。

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为我国新时代的基础研究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20项重点任务。一切还在路上,一切方兴未艾。不可否认,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研究的短板仍然突出,在成果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面对未来,中国的科技事业背负着人民的厚望和时代的期许,这既需要科技人员的苦心孤诣,也需要政府社会的鼎力支持。

我们希望随着国家投入的持续加强、各界资源的充分涌入,在未来的自然科学奖评选中,能看到更多实至名归的高含金量成果;更希望中国学术界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涌现出越来越精彩的基础研究成果。

UUID: bfc4ca32-9fb5-4944-9863-817034a8153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9-2020/中国科学报_2019-01-09_六连冠彰显基础研究爆发力.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