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最能引起我国南北方人民不团结的问题,有以下这么几个:粽子是吃甜的还是咸的?豆花是吃甜的还是咸的?青团该吃甜的还是咸的?汤圆该是甜的还是咸的?总之全是跟吃有关。唉,大家别吵架了,我们来吃点谁都没吃过的口味,不就行了吗?比如今天要说的这道:萝卜汤圆。你就肯定没吃过。
《随园食单》萝卜汤圆美味汤圆,一煮就是八百年。话说当年嫦娥偷吃了灵药,一跺脚飞到月亮上去了。
地球上的后羿一天到晚唉声叹气,想和老婆见一面又没办法联络。这一日,正是正月十四的夜里,后羿梦见一个小童,对他说:“明天晚上,你用米粉作丸,揉成明月的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角,然后一直叫你夫人的名字,她就回来了。”后羿照着做了。果然,正月十五晚上,嫦娥回来了。这是元朝人伊士珍所写的《琅环记》中的一则。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读出一个有趣的事情——在元朝,就已经有汤圆这个东西了,但还不是特别流行。
口味不一样,做法大不同。汤圆这种东西,在我国南北方截然不同。北方管它叫元宵,是元宵节当日必吃的主食,其他时候不怎么吃。北方元宵一律是甜馅儿,以山楂、芝麻、豆沙、白糖、果料、五仁为主,改革开放后又有了巧克力之类的口味,也算是同类吧。如果在北方吃到猪肉元宵,那实在是大逆不道。再则,北方元宵也不太可能使用猪肉馅儿,是因为制法的缘故——南方汤圆是包的,而北方是摇出来的。
南方汤圆是湿皮湿馅儿,像包饺子那样包成的。南方人吃汤圆,也不止正月十五吃,而是当作日常点心。南方的汤圆,甜咸都有,又以荤馅儿为特色。猪肉、荸荠、鱼虾、冬笋、荠菜、香干,都可入馅儿。即使芝麻豆沙,也必须有猪油为伍。
我吃过的汤圆,以苏州临顿路上一家为最。当然,到了江浙,此物多称“汤团”、“团子”。这家汤团为吴中旧法,水磨糯米为皮,极软极糯,汤团形制也略不同,有的馅儿是水滴形,带个“小尾巴”,有的是圆,大概为了区分方便。猪肉馅子香甜咸鲜平衡得当,咬破后溢出两滴浮油到汤面上,就再无油出来了,可见打馅功夫。
另外,川滇、闽南等地区还有一种无馅儿小团子,厘米见圆,实心糯粉。多以酒酿、鸡蛋等同煮,名以“醪糟汤圆”之类。同时,人家那儿当然也有带馅的大汤圆。大小汤圆就像馄饨和抄手一样,是并存于四川的,而不是“一物多名”,这点百度上说得不对。
团子在南方吃法也多——水煮的当然就是汤圆,上锅蒸熟的团子也好吃,以艾草汁和面蒸食的叫青团,只供春季;扎孔油炸的叫油氽(念吞)团子;熬糖裹食的叫拔丝汤圆;滚糖芝麻的是穿衣汤圆;内脏入馅的是心肺汤圆,不一而足。
南方汤圆比北方元宵丰富且美味,但也有一憾,就是汤。汤圆皮湿,不溶于汤,煮过之后还是一锅清水。而元宵是干粉滚成,一下锅就会煮掉一层粉,几锅煮下来汤已经稠如杏仁茶。要是再煮破一两个,馅儿的香甜融进汤中,比元宵还诱人。
还有一种很少见的汤圆,就是今天要教大家的“萝卜汤圆”。这道菜是清代袁枚编入《随园食单》的,老袁嘴刁,可见一斑。时至今日,东南沿海仍有萝卜丝汤圆售卖,只不过要耐心找一找。无独有偶,四川的羌族人也用萝卜做汤圆,世代传袭,成为名品。
萝卜汤圆原料:白萝卜、糯米粉、小葱、稀黄酱、香油。步骤:1. 糯米粉加温水,3:2的比例揉成面团。2. 用保鲜膜覆盖饧20分钟。
3. 白萝卜切丝,用沸水汆烫后,攥去多余水分。4. 萝卜丝加入小葱碎和稀黄酱拌匀,放凉。5. 将糯米粉团分成小块,压成圆饼,将萝卜丝放在中心。6. 用双手揉搓,将萝卜丝包裹进粉团中。7. 锅中倒香油,油温6成热(120℃)时,中小火下锅炸。8. 汤圆浮起后捞出。9. 将油温升至8成热(160℃)后,再复炸半分钟捞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