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大自然的奇妙相遇》是一套自然爱好者的敲门砖。有人说翻开这套书,就像是在家打开一扇直通大自然的落地窗。为了“制作”出直观而又妙趣横生的内容,出版社的策划和编辑都付出了哪些努力呢?今天就请她们来聊聊这套书的幕后故事。初衷:用“对比”科普知识。这是我的好友冷林蔚在一个科普杂志上连载的一系列关于外观相似动物的专栏《傻傻分不清》,反响很好。
受此启发,我们想策划这样一套书,每本书围绕一个主题,分别是哺乳动物、鸟类、昆虫、植物。鸵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了,不过在动物园有时还会看到一种长得有点儿“像”鸵鸟,但是个头较小的动物,据说是“澳洲鸵鸟”,其实它的名字叫做鸸鹋。鸵鸟和鸸鹋一个来自非洲,一个是澳洲的国鸟,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对比看起来很相似的物种,让读者以“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眼光认识身边常见的动植物。
从一开始,《我与大自然的奇妙相遇》的定位就是一套敲门砖。我们抓住了几个关键词作为约稿准则:国内的物种、国人的自然观、语言文字要具有文学性。通过林蔚多方联络,我们先后找到了昆虫专家瀚海蓝月(冉浩)、植物手绘达人年高、猫盟创始人三北大猫(宋大昭)、鸟类专家北京小关(关翔宇)。这就初步形成了《我与大自然的奇妙相遇》的四本书的文字作者团队。配图:照片还是手绘?既然是博物入门,当然要有大量图片与文字相呼应。
照片还是手绘?我们果断选择了费时费力的后者。通过作者的体验式描绘,能在字里行间制造出代入感,而博物插画显然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共400余幅博物画贯穿全套图书,4位画师用了水彩、彩铅、油画棒、圆珠笔等不同画材,为四本书带来了不同的风韵。过程:两年磨一剑。文字+插画,共计8位创作者,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只能挤出业余时间来创作。
我们为每本书分别建群,把文字作者、画师和编辑圈到一起,每一幅画从主题到如何表现都要经过详细讨论才能定稿。除了物种插画,画师们还加入了很多有趣的细节:动物的脚印、巢穴、粪便、食物……使动植物能更加直观地浮现在读者的眼前。足足一年半的时间,我们才收齐所有的文稿画稿,每个细节的修订都经过反复地推敲和沟通。除了内容的编校,还需要考虑什么样的版式能让图片与文字充分结合。
每一页都在考验着编辑与设计师们的眼力和创意。仔细阅读就能发现,插图出现在书中每一个角落都是精心安排的。分割阅读节奏、辅助内容描述,这让《我与大自然的奇妙相遇》读起来更舒服也更有趣。这套书正在果壳商店独家发售中!全套原价152元。戳下面传送门,108元就能在家打开一扇直通大自然的落地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