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医生,我时常会注意到病人回答我问题以后,家人在旁边作出的奇怪表情。从他们或是吃惊、或是讽刺、或是戏谑的表情,我就知道病人可能没说真话。对医生撒谎?| 东方IC
比如——医生:“您还在吸烟么?”病人:“几乎没有了,大概一两根吧。”而病人女儿事后反馈,一两根后面加个零吧。再比如——医生:“发的两种药都在按时吃么?”病人:“嗯,都按时吃了。
”过会儿药房打电话来说病人没有取走其中一种药物,因为看了说明书担心副作用压根就没吃过。还有比如——我曾经有个病人做了下肢动脉搭桥,每次复查我都问他有没有按要求步行锻炼,他总是说每天都走,每次走个一两公里没有问题。而每次他走了以后,他妻子都会再回来告诉我,他每天几乎不出门。
——连医生都骗?!你大概会觉得,对医生说谎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事儿。毕竟关乎自己的健康,什么人心大到对医生都能说谎啊?可事实上,对医生有意隐瞒诊疗相关信息的人,并不在少数。这不光是“诚实不诚实”的问题,也反映了看病过程中患者和医生的沟通盲区。
和医生交流时,都需要交流些什么?可能很多人觉得,现在去医院看病约等于做检查,患者和医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非常少。但这段被压缩得不能再压缩的时间,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其实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过程。患者和医生面对面交流的过程非常重要。重要的交流阶段有两个:做出诊断前对疾病症状相关信息的问诊,以及做出诊断后的病情交流和诊疗方案说明。
可能大家都知道和症状相关的信息很重要,比如怎么不舒服、什么时候开始的、程度怎么样、发作有什么规律特点吗、有什么特别有关联的诱因吗,等等。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你可能觉得无关的信息,比如以前得过什么病吗、做过什么手术吗、做什么工作的、最近吃得如何啊、体重有没有变化啊、有没有每天排气大便啊、抽烟喝酒吗、XXOO生活还满意吗、最近去哪儿玩儿了、有没有特别紧张压力大啊、有没有规律锻炼、最近在吃什么药么、你家里人都得过什么病啊,等等。医生是挺操心的,但这也不是在和你唠嗑,这些信息都是疾病诊断的有用线索。
比如,吃喝排便全面反映一个人的胃肠功能情况,性生活史提示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来源,吸烟习惯通常预示着更严重的动脉硬化或者呼吸道问题。
诊断前:坦诚沟通有助准确诊断。吸烟行为显然会被医生批评,很多人因此选择隐瞒或少报数量,但这很可能影响医生的判断 | 东方IC。面对这些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你都会如实回答么?
如果一些关键信息被刻意隐瞒,可能会导致医生误诊、漏诊,也不能对疾病严重程度作出准确判断,更可能做出不恰当的治疗安排。比如一名长期大量吸烟的患者,我们通常不会在其未戒烟的情况下安排全麻气管插管手术,否则会增加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风险。
了解病情和相关信息以后,医生才能够有目的地安排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影像检查,最终作出疾病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这时,医生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解释病情。
比如这是一种什么问题、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可能的原因、目前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法,比如吃什么药、怎么吃、吃多久、吃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或者,需要做什么手术、有哪些术式选择、什么时间做合适、手术有什么风险、不做手术的话有什么替代的方法、手术有什么可能的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大概是什么样的;或者不用吃药也不用做手术的情况下,生活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继续观察症状变化、出现什么情况需要再来医院检查,等等。
诊断后:反馈意见和问题有助治疗顺利进行。诊断后,医生需要对患者解释病情 | Pixabay。在这个交流阶段,医生通常会大段宣教而不再问问题。但是,如果医生说得太晦涩了你没听懂、医生说得太快了你没记住,或者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你不同意,你会如实反馈自己的意见么?很多患者可能出于避免矛盾的初衷,选择不表达个人真实想法。
我们曾经在病房发现患者藏起来的没有吃的一包药片,原因是患者认为这种药物并不对症,但又不想在住院期间挑战医生。这种情况下,医生护士对患者临床病情变化情况的观察和评价结果都是错误的。
患者为什么说谎?因为不想被医生教训。医生和患者的交流,是一个对信息的真实和有效性要求极高但时间又非常有限的过程,它几乎是要求医生和患者在见面后立刻建立起相互信任并开始无障碍的交流。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医生的谈话风格、患者的心理因素、患者对疾病已有的认识程度、患者和医生相互的印象和信任程度,或者一些特殊的情境,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之间交流的效率。
比如,患者没有听懂医生的话但常常因为不好意思就不会再进一步询问了;患者很难对一个一见面就不喜欢的医生坦陈一些细节;严厉的医生很容易让患者产生畏惧感,而不能说出可能会导致医生责备的事实;患者没有遵医嘱服药、戒烟、限酒的事实也大多不会如实告诉医生;父母陪同前来的少女大多会否认性生活史,等等。
不遵医嘱的事实,你会告诉医生吗?| Pixabay。
虽然“诚实”如此重要,涉及医疗安全和患者的人身健康,但患者对医生隐瞒事实甚至说谎,实际上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医生都有把患者提供的吸烟数加倍、把锻炼时间减半记录的习惯,就是熟知这一事实的结果。
美国今年发表的一篇调查范围超过4000人的研究就发现,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在就诊时,会对医生隐瞒不同类型的信息,而患者最经常不告诉医生的信息既不是“我还没戒烟”、“我还在酗酒”,也不是“我没按时吃药”,而是“我不同意你的治疗方案”,排在其后的是没有听懂医生的治疗建议,再往后才是没有如实汇报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没有遵医嘱服药等。
而对医生隐瞒事实的最主要原因是“不想被医生指责和教训”,其次是“不想听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不好意思”、“不想让医生觉得自己是难搞的病人”,以及“不想占用医生更多的时间”。研究还发现,年轻的患者、女性性别、对自己健康状况评价较低的,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对医生隐瞒信息。
不想被指责,是患者隐瞒事实对最主要原因 | Pixabay。
可见,医生和患者之间最重要的沟通盲区其实是,患者不同意医生的建议或没听懂医生的指导,而因为不想被医生说教或者觉得尴尬而没有如实反馈自己的意见,而医生们也大多没有接收到这一点。这个沟通的盲区显然会大大影响临床诊疗的效率。此外,患者还会由于不想被医生说教而不承认自己的一些不良生活行为。越是健康状况差的患者,越是容易隐瞒一些信息,而这个群体恰恰是最需要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人。
减少沟通盲区,医生和患者都要改变。从医生的角度讲,所谓充分的沟通并不只是“说明白、说清楚”就够了,还要积极了解患者的反馈和意见。时间允许的话,应该多问几句“听懂了么”、“需要我再重复一遍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么”、“有什么问题么”、“您对这个治疗方案有什么意见么”。
除此以外,丰富的信息传递形式也可以帮助医生弥补面对面交流的局限,比如提供患者可带走阅读和保存的患者教育文件,包括疾病知识的介绍和具体的治疗指导;给患者提供可查询相关资料的网站信息;给患者提供稍后如有问题可以咨询和反馈的渠道,等等。医生可以用更丰富的形式传递信息 | Pixabay。从患者角度,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要尽量坦诚地回答医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隐瞒关键信息,以免导致误诊、漏诊的不良后果。
对于医生给出的治疗建议,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没有听懂的关键信息请医生再重复说清。性命攸关啊,就不要腼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