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前刚开始观鸟的时候,经常在中科院地理所的大院里晃荡,当时的工作单位在那个园区里。我记得有一次,一只小动物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园区的灌木丛里,我和伙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小东西,它十分活跃但又很机警,偶尔在灌丛密布的枝条后闪现一下身影,随即就跳走不见了。我们以为是个调皮的小老鼠,一直悄悄地追踪着,终于在它跳到草地上的时刻,看清楚了,原来是只蓝色的小鸟!
这只蓝色的小鸟就是蓝歌鸲[qú](Larvivora cyanea),英文名Siberian Blue Robin,俗称SB Robin。之所以说它像个小老鼠,是因为它在灌木底下或草丛中的行踪飘忽不定,十分隐蔽。但实际上,它可比小老鼠长得艳丽多了。让我们来近距离认识一下蓝歌鸲吧:雄性蓝歌鸲非常好认,身体基本只有两种颜色:上半部呈现青石蓝色,下半部分是白色,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认错的。
而雌性蓝歌鸲并不蓝,全身主要是一种橄榄褐色,胸部具有皮黄色的纵纹,飞羽边缘偏棕黄色,只有腰部和尾羽能隐约看出一点灰蓝色。雌鸟全身上下最显眼的是它那双深邃的卡姿兰大眼睛,在棕黄的脸上显得格外醒目。
蓝歌鸲体长约14厘米,基本和麻雀处于同样的体型级别,所以当它在灌木丛中穿梭的时候,确实不太好观察清楚。但是在北京,我们还是可以在每年的春、秋两个迁徙季观察到它。当然不只北京,理论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与青藏高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见到蓝歌鸲。在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的热点图中,绝大部分记录点都位于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线)以东。
让我们将视野扩大到亚洲的级别,蓝歌鸲的分布范围囊括了整个欧亚大陆的东部(包括大部分东南亚)地区。它的主要的繁殖地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含库页岛)、中国东北局部、朝鲜半岛与日本,而越冬地主要在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这说明蓝歌鸲是一种会严格按照季节变化在繁殖地与越冬地往返迁徙的鸟,广大的分布范围涵盖了中国长江三角洲与日本太平洋沿岸两大世界级城市群。
每年的4月~5月,蓝歌鸲就会到达繁殖地,为繁育下一代做准备,它们在林缘灌丛与山溪疏林间寻找最佳的巢址,最高可以到海拔约1800米的林间活动。蓝歌鸲习惯于藏身在浓密的遮蔽物后面,当它躲避到杂草灌木的中间时,还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动作:它会颤抖自己的尾巴一时控制不住就会甩出粑粑。
除了自身行动机警之外,蓝歌鸲的巢址也十分隐秘,多在密林深处、树枝交错之地,比如层层落叶覆盖的树干基部、杂草丛生的土崖石洞和苔藓密布的地面凹坑等。它们一般一窝产5~6枚卵,雏鸟破壳后,经过13~15天即可自行离巢,在这过程中,仅由雌鸟育雏。雌鸟为了保证对周围环境观察得足够全面仔细,进而保证鸟巢与雏鸟的安全,会变换各种角度与方位,进入鸟巢。
如果把虫子也算作肉的话,那么蓝歌鸲绝对是吃肉的行家,而且它们还会吃很多种肉。有研究表明,蓝歌鸲主要的食物包括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各种毛毛虫,还有一些鞘翅目或直翅目昆虫,除昆虫外还有各种蜘蛛。尤其是在夏天的繁殖季节,蓝歌鸲几乎是完全“虫食主义者”。
说到歌鸲,不得不向各位再介绍两位老朋友、北京市公园年票终生持有者:红喉歌鸲与蓝喉歌鸲。
因为喉部漂亮的羽色,它们总能成为观鸟者与鸟类摄影爱好者追逐的对象,但早在这两种群人出现之前,就已经有另一群人盯上了它们。因为叫声悦耳,羽色靓丽,包括蓝歌鸲、蓝喉歌鸲与红喉歌鸲在内的很多小型鸟,都成为了非法笼养鸟的目标。在此也再次强调一遍:不要捕捉、贩卖、饲养野生鸟类!像上述三种歌鸲这样的国家“三有”野生动物也不行,都是违法行为。愿鸟儿能够自由飞翔在蓝天,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