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大黄蜂,都爱蜇人吗?

作者: 深山虫吟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9-01-06

本文详细解释了“黄蜂”这一俗名的不明确性,介绍了胡蜂和马蜂的分类、特征及其筑巢和攻击行为,讨论了蜂类的蜇人行为及其对人的影响,并强调了蜂类在自然生态中的重要角色。

说起黄蜂,大家都不会陌生。但是如果要问“黄蜂到底是哪几种蜂”,我还真一时答不上来。作为一个俗名&泛指,这个词实在是太不明确了。中文维基百科给出的解释是“黄蜂,又称胡蜂、马蜂”;汉文学网的在线词典给出的解释是“通常指胡蜂一类的昆虫”。如果搜索黄蜂对应的英文单词,会得到wasp这个词。

但实际上wasp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膜翅目细腰亚目里除了蚂蚁(蚁科)和蜜蜂总科,其他全部可被归入wasp;它所包含的物种和类群可就比“胡蜂、马蜂”大不知多少数量级了。民间使用起来就更随意了,可能黄色多一点的蜂都能叫黄蜂,包括熊蜂这样在英文里被严格排除在wasp之外的蜂。总的来说,“黄蜂”是个相当混乱和不明确的俗称。

黄蜂最常指代的胡蜂和马蜂,这两个俗名其实相当正式。

马蜂很好说,就是马蜂亚科(Polistinae)的昆虫。胡蜂就比较复杂一些,可以指胡蜂总科(Vespoidea)的昆虫呢,或者胡蜂科(Vespidae)的昆虫,或者胡蜂亚科(Vespinae)的昆虫。在我们用俗名的时候,一个好习惯是尽量往具体的说:如果这只蜂是马蜂亚科,那就叫它马蜂,尽管它的确属于胡蜂科,但也不要因此叫它胡蜂。

同理,用胡蜂来特指胡蜂亚科,也可以尽量避免混淆,因为胡蜂总科里有太多和胡蜂亚科差别很大的类群。

胡蜂科的种类普遍体型很大、引人注目,也有着大众印象里最典型的“黄蜂”形象。鉴定特征之一是复眼靠近触角处有一个V字型凹陷。胡蜂科几乎都是凶猛的掠食性动物,和采集花蜜花粉为生的蜜蜂、熊蜂完全不同。它们是捕捉包括蜜蜂在内其他小动物的高手,会将猎物细细切作“臊子”,搓成肉丸带回家喂养幼虫。

成虫虽然也喜欢吃花蜜之类的甜食,但并不会收集和储存蜂蜜,除了极个别和蜜蜂走上了趋同演化道路的奇葩,比如北美的Brachygastra mellifica,按英文名可以直译成墨西哥蜜马蜂(Mexican honey wasp)。

胡蜂和马蜂筑巢使用的是嚼碎植物纤维加工成的“纸浆”,而不像蜜蜂那样使用自己分泌的蜂蜡。因此马蜂亚科的英文名叫做paper wasp,这是对它们“造纸技术”的肯定。

不同种类的胡蜂和马蜂建造的巢穴形状也不一样,其中不乏一些品味独特的建造家。从外表上看,胡蜂比纤细的马蜂更加壮实,腹部前端的形状也不一样。而巢更好认:胡蜂巢外面一般有一层额外的“纸”把巢穴包裹成一个球状,而马蜂的巢则是裸露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个处处不走寻常路的蜜马蜂。

一些胡蜂,比如各种黄胡蜂,喜欢把窝搭在洞穴里,比如树洞、建筑物的空洞,或者直接住在地下。这一类胡蜂比较麻烦,因为巢穴隐蔽,所以人很容易靠的太近却不自知,最后白白挨一顿蛰。尤其是在地下的巢,当你一jio踩上去的时候……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胡蜂科除了胡蜂和马蜂两大巨头,还有其他一些成员。最有趣的可能是蜾蠃[guǒ luǒ]亚科(Eumeninae)。

和真社会性的胡蜂、马蜂不同,蜾蠃是独居的;它们不用纸浆盖房子,而是用泥浆做“陶器“。蜾蠃的巢看起来像是一个个细颈的泥罐子,母蜂会到处捕捉鳞翅目的幼虫,麻醉了放在里面作为孩子的储备粮。狭腹胡蜂亚科(Stenogastrinae)虽然带胡蜂两个字,但和胡蜂亚科差别很大。首先,它们纤细的体型就和五大三粗的胡蜂相去甚远,而它们的行为和社会结构更是有趣。

不同于胡蜂的蜂后和大量没有繁殖能力的工蜂组成的真社会巢群,狭腹胡蜂过着一种更有“人情味“的小家庭生活:女儿们会帮助母亲照顾后代,但它们都是有繁殖能力的,条件适合的话随时可以离开娘家自立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可以发展出一种像人类村庄一样的小社区。狭腹胡蜂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它们可以看脸识蜂,会记住每一个同伴脸上和身上的花纹。

至于胡蜂科以外的那些广义的“黄蜂”wasp,则是地球上多样性最逆天的生物类群之一,有些单是一个科的物种就动辄数以万计。它们大部分和一般人心中典型的胡蜂模样的“黄蜂”相去甚远,比如生活在无花果里,微小又怪异的榕小蜂;比起蜂来长得更像蚂蚁的蚁蜂、蜇蜂、肿腿蜂;生活在虫瘿里,过着宛如蚜虫一样生活的瘿蜂;等等。

还有些长得虽然像胡蜂,但其实从分类到习性都完全不同,比如方头泥蜂科(Crabronidae)的蝉泥蜂。

说起黄蜂,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蜂蜇。其实大部分蜂只有在被人抓住的时候才会试图反抗。对于独居蜂来说,自己的命比巢穴更宝贵;就算是大型蛛蜂这类以极高的蜇人疼痛度闻名的蜂,也不会主动招惹人——除非被人按住不放。会主动攻击人的,是那些有强烈护巢习性的真社会性蜂,尤其是蜜蜂和胡蜂这两种蜂多势众的。

蜂蜇对人有多大影响,一是看剂量,被一只蜂蜇一下和被一窝蜂蜇了满头包显然不一样;二则是看个人体质,不过敏的人可能起个小红包就完事了,中度过敏的人则会又肿又痛地难过上好几天;而真正危险的是那些对蜂毒严重过敏的人,过敏性休克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导致死亡。

如果不巧中了招,用碱性溶液(例如小苏打水)处理伤口可以使蜂毒蛋白变性,缓解疼痛;抗组胺药物可以缓解局部过敏症状。

但是全身性过敏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发现有严重过敏的迹象就要立刻就医;重度过敏体质的人更推荐随身携带肾上腺素笔,关键的时候可以救人一命。总的来说,蜂类对人并没有什么敌意,它们蛰人是为了自卫和保护自己的巢穴。

极少数特例,比如被冠以“杀人蜂”之名的非洲化蜜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受一点点刺激就会对人穷追不舍;其他大部分蜂类包括那些看起来很可怕的胡蜂,我们只要和巢穴保持距离就好。如果在人类经常活动的地方发现蜂巢,最好找专业人士来清除。

在远离人类的自然环境中,蜂类是生态平衡的重要守护者,一方面控制着其他昆虫的数量,另一方面又养活了很多动物,比如漂亮的蜂虎。

而蜂类本身充盈着的危险又美丽的气息,和它们巧夺天工的蜂巢,也激发了很多人的艺术灵感。顺带一提,和蜜蜂不同,胡蜂和马蜂并不能捱过寒冷的冬天,除了少数另寻过冬场所的繁殖蜂,蜂群里的其他成员都会纷纷死去,留下一个好看的空巢。一些人会把它们作为大自然的艺术品收藏,可能还会有点特别的愉悦感:毕竟这可是平时连走近看一眼都不敢的东西啊!

UUID: fe452e42-e700-45f5-a0cc-6da816cfc15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1-06_现实中的大黄蜂,都爱蜇人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