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历史上,北海是指俄罗斯远东的贝加尔湖地区。那里曾因是苏武牧羊的旧地,故而留存着中国人对于极北之地的文化记忆。而今天,人们口中的北海则位于南国广西,它是全国1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最美的海滨城市之一,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之一。
据邓家倍先生的考证,合浦郡先后辖徐闻、高凉、临允、朱卢、合浦五县,相当于今天粤西南和桂东南约3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
秦代开凿灵渠之后,人员和物资从中原出发,进湘江、过灵渠,入漓江、桂江,接西江、北流江,过桂门关就可以抵达合浦。北连中原不仅加速了合浦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让来自中原、来自巴蜀、来自湖广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资有了新的出海口。宋代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中就记录有商人在合浦所辖钦州地区与四川之间进行贸易,“自蜀贩锦至钦,自钦易香于蜀,岁一往返,每博易动数千缗”。
地形上,北海扼守北部湾之东,是古往今来人们前往中南半岛和印度洋的理想起航点。地理学家评价这里“南滨大海,西距交趾,固两粤之藩篱,控蛮獠之襟要。珠官之富,盐池之饶,雄于南服”。从行政管辖的历史上看,在清代以前,无论是合浦还是廉州,都隶属广东而非广西管辖。因为在古代岭南的海洋城市体系中,北海一直都是以广州为中心的“通海夷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在合浦的400多座汉墓中,发掘出大量琥珀、玛瑙、琉璃、水晶以及具有浓郁中亚风格的玻璃器皿和黄金饰物。考古学家们鉴定认为,那些用琥珀雕成的狮子、青蛙等工艺品正是古代印度或欧洲的舶来品。与此同时,新加坡、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等地先后出土了大量中国汉代的纹夹沙硬陶和纹硬陶以及五铢钱等文物,从出土陶器的彩釉和胎质的花纹分析,其与合浦汉墓出土的中原陶器一样。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合浦在早期海上丝路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与广州、泉州、宁波等海上丝路的大港相比,合浦港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首先,合浦港距离南洋更近,向南航行更加便捷;其次,合浦港地处亚热带,属于典型的季风性海洋气候。在早期无动力航行时代,具有良好季风条件的合浦无疑是最佳的放洋地点。
《汉书·地理志》就明确记载说汉武帝曾遣使者从合浦等港口出发,能远航至东南亚和印度、斯里兰卡等地:“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行船可五月,有都元国……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赉黄金杂缯而往。”至元二十四年(1287),元代政府正式宣布广西开放沿海互市,并把廉州沿海巡检司改为市舶提举司,以迎接海外蕃船,管理港口事务。原来,小小的北海一直沐浴着来自南洋的风。
今天,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的日趋成熟,北海的区域优势愈加凸显。2017年,北海GDP增长超过10%,成为广西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伴随经济增长,北海的城市风貌也愈加现代。市区东西主干道的北部湾路高楼林立,新兴的电子信息企业接二连三的分布。向北是沿海的景观大道,这里聚集着奢华的酒店和连排的高品质新建社区。景观大道向西,穿过美丽的海滨公园,就能来到著名的北海老城。
老城沿珠海路东西延伸,保留着100多年前北海开埠时的历史风貌。1876年,英国人借“马嘉里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烟台条约》,条约新增武昌、芜湖、温州和北海四处通商口岸。作为当时中国西南地区第一个通商口岸,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港口条件,强烈地吸引了西方列强。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葡萄牙、美国、奥匈帝国8个国家接踵而至,他们在这里划地建楼,设立领事机构,拓展商务活动,寻找殖民代理人。商人、传教士、冒险者也纷至沓来,一时间,洋行、教堂、电报局、电影院、新式的学校和医院拔地而起,很快就在北部湾东侧的海边崛起一座欧陆风情十足的小城。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骑楼建筑在北海的发展。
所谓骑楼,是一种商住合一的建筑,一般临街且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从立面上看好像是建筑骑跨在人行道上而得名。作为商业气息浓烈的建筑,骑楼最早出现于广州等地。与其他地区相比,北海骑楼多为二至三层,与广州粤式骑楼最大的不同在于拱券窗、女儿墙(压檐墙)、阳台等细节部分造型的丰富和线条的蜿蜒多变。北海骑楼的拱券外沿及窗柱顶端多有芒状的太阳纹及多层雕饰线,工艺精美。
其中女儿墙最富有想象力,西方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哥特式风格均有保留。据专家学者的实地勘测与研究,北海骑楼的黄金发展时间为1929年至1940年间。这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珠海路、中山路、沙脊路、民间街为中心的绵延三四千米左右的骑楼建筑群。
今天,步入北海老城,仿佛一下子走进了100多年前的广州或南洋某旧城,平整的方砖铺地,宽阔的街道上不见汽车,只有人们摩肩接踵的身影。在珠海路上漫步,但见临街店铺的二楼部分自然外凸,形成可遮风避雨的底层人行通道。当阳光投射在斑驳残缺的骑楼屋顶,那西洋舶来的雕花与拱券仍然熠熠生辉,讲述着北海老城曾有的辉煌。
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会见了来访的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
在严肃的会谈中,撒切尔夫人谈到了中英友好交往的历史,并提到英国女王王冠上那颗拇指大的璀璨珍珠就是中国北海的正宗南珠。一颗源自广西北海的珍珠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漂洋过海去到英伦三岛,又是如何在层层严格挑选后点缀女王王冠的呢?这一切都与北海珍珠的培育历史以及以北海为出海港的海上丝路关系密切。打开历代合浦的地方志,我们发现,与内地府县相比,珍珠与龙眼是这里仅有的土产。
从北海老城升平街出发,沿四川路向南步行约20分钟,就能来到北部湾中路。再向西行5分钟左右,在新力百货商业广场的对面,火红的凤凰花树簇拥之中,一座贝壳色的别致博物馆静静矗立。这就是北海著名的南珠宫,馆内900多米的壁画集中展示了北海采撷和养殖珍珠的千年历史。镇馆之宝当属那颗重达3.6克的“南珠王”,其珠色凝重皎洁,在深红色金丝绒柜底的衬托下,散发着纯净的光彩,想必要比女王王冠上的那颗珍珠还要璀璨。
南珠宫内珍珠黄袍关于北海南珠的历史,《读史方舆纪要》曾有记载:“南汉刘鋹于合浦置媚川都,令人入海采珠,溺死者甚众。宋开宝五年(972),诏废之。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诏采珠,二十四年(1545)复采,寻以碎小不堪用而止。”之所以出现“废采”和“复采”,主要是因为古代南珠采撷极为艰难。宋代蔡绦《丛谈》则更是生动鲜活地描述了珍珠生产采撷的全过程:“合浦珠池大抵皆居海中。珠母者,蚌也。
采珠必蜑丁,皆居海艇中,采珠以大舶环池……别以小绳系诸蜑腰,没水取珠。气迫则撼绳,绳动舶人觉,乃绞取。”风浪之中,采珠人要攀缘绳索深入海水去采撷,以这种近乎搏命式的劳作才能获得南珠。或许正是异常艰难的采撷过程增加了南珠的价值,让南珠成为海内外都奇货可居的珍稀之物。
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就曾记载了合浦珍珠贸易的历史:“尝迁合浦太守,(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货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界。(孟)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利病。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这则记录后来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成语“合浦珠还”,意为人去而复回,物失而复得。
合浦珍珠自声名鹊起之日开始,就注定要开始在多个线路上迁徙,或作为贡品呈送皇家,或作为珍奇商品被长途运输和贩卖。
宋代海上丝路勃兴,当时就有东南亚等国商人云集廉州,廉江两岸帆樯林立,热闹非凡。宋代孟震在《岭南纪事》书中记录:“天下士民工贾各以牒至,云集于斯,肩摩毂击,竟日喧嚣。”明代前期,郑和七下西洋,加深了明朝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这也极大刺激了北海珍珠的贸易,廉州一度设立市舶司管理南珠的进出口事务,驿站中也有专门的还珠驿。明代李会《廉州纪迹》就记录了当时珠市的热闹:“廉州江面两岸舴艋艅艎,帆樯如织,吩呶喧号,昼夜不断,商贾辐辏,人烟稠密。”
有清一代,北海的南珠贸易全面中断。直至1876年开埠,北海的南珠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从1982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在防城港、钦州、合浦相继建立3个珍珠养殖基地,由广西珍珠公司统一管理运营。北海南珠开始了新的生命阶段,那一颗颗光润晶莹、平滑多彩、浑圆剔透的南珠正搭乘“一带一路”的快车,走向更遥远、更广阔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