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有这样一处地方:那里有村庄、有街道、有学校、也有游乐场,却唯独看不到亲手建造它们的人类。这大概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小的现代建筑区之一,因为三十二年前,在这片看似寂静的土地上,曾上演过人类迄今为止最为惨烈的一次核泄漏事故——这里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切尔诺贝利禁区。1986年以前的市政厅,目前是隔离区辐射控制中心。
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交界以南的一座小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在那里建造了一座由四个反应堆组成的核电站。1986年4月26日凌晨,由于技术员操作失误,再加上反应堆本身在设计上存在着缺陷,四号反应堆发生了两次大爆炸,致使反应堆损毁,大量的放射性物质逃逸而出,引发了骇人听闻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
事故过后,核区附近将近12万居民被疏散。苏联政府陆续召集了数十万的“清理人”,前仆后继,匆匆将损坏的反应堆用混凝土石棺封印起来,希望可以借此控制残余的核辐射。一时间,切尔诺贝利一带——包括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共计4750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人类禁区。
核泄漏发生之后,受到影响不仅仅是人类,各种生物也未能幸免。家畜随着人类一道撤出了禁区,但仍有一部分受到了强烈的辐射影响。事故发生早期最严重的辐射来自半衰期为八天的碘-131——人和动物会从空气中吸入碘-131,并富集在甲状腺处,导致甲状腺组织很快出现癌变,最终致死。
核泄漏发生之后,在强烈的辐射作用下,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的确很快遭受了毁灭性的重挫。至今,时光已经静静流淌了三十余年。三十年,正是主要的放射性物质铯-137的半衰期。那么,生活在切尔诺贝利禁区的野生动物,销声匿迹了吗?禁区,会最终沦为毫无生命迹象的不毛之地吗?为此,有不少科学家深入禁区,展开了详尽的调查。
灾难过去了三十余年,尽管某些动物个体的健康状况依旧不容乐观,比如活动范围相对广阔的鸟类,受辐射的影响仍在持续发生,近几年白化病、肿瘤、白内障和雄性不育等病变依旧频现,但切尔诺贝利禁区最终没有像人们之前想象的那样,成为被死神接管的地狱。
如今,在这片缺少了人类活动——没有农耕、伐木和狩猎的土地上,野生动物日趋繁盛,是否向人们道出了一个令人难堪的现状:难道在今天,只有“人类禁区”,才更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动物天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