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年里,全球各大期刊年均撤稿数目已经增加了十倍。撤稿原因中,学术造假及学术不端行为占到了约百分之六十。中国为全球最大撤稿出版单位IEEE作出了巨大“贡献”。近期,《科学》杂志对历史上的撤稿事件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深度分析。这能否成为科研界从严治理的开端?
从2000年开始全球报道的撤稿数量突飞猛涨,“撤稿潮”引起了许多科学界同行的激烈评论,目前越来越多的呼声都要求杂志出版方、杂志编辑、审稿人在期刊出版前要进行更严厉的把关,将虚假、不利于科学进步的文章提前剔除出去。这种呼声也促成了一个名叫“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网站的诞生,它是由两名长期致力于健康方向报道的记者Ivan Oransky 和 Adam Marcus合作建立。
他们的目的十分明确,为了整理出具体的撤稿数量以及来源,并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
目前该网站已经构建了一系列的撤稿文章清单,并且于上周发布在了搜索数据库中(retractiondatabase.org)。撤稿观察数据库是当今最齐全和最深度的撤稿数据库,包含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超过18000篇的撤稿文章和会议摘要,其中甚至还有一篇1756年的文章。数据库只要输入相应的内容即可找到对应撤稿文件。
同时这次撤稿数据得到了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的全程支持参与,并对其中10500篇撤稿文件进行了深度分析,数据显示撤稿数目逐年上升,但是撤稿占所有发表文献比例其实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其中撤稿原因除了造假,还包括一些作者因自己勘误主动申请撤稿;报告同时反映了现在值得反思的现象与问题。
撤稿数目增加、相对比例稳定。
最近十几年来,年均撤稿数目在不断上升,2000年为年均100篇,2014年则达到了年均1000篇。但是撤稿比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目前维持在万分之四左右。从2003年到2009年,撤稿率翻了一番,在2012年维持基本不变的状态。按理来说,撤稿率在现在愈发严格的文献审核状态下也应不断上升,因此撤稿率暂缓不变也侧面反应了一个现象:从2003年到2016年发表的学术文章数量可能激增了两倍以上。
数据库显示,涉及撤稿的文章有大约百分之六十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百分之六十中绝大部分涉及美国政府明确定义为学术不端的行为,包括伪造数据、篡改数据、抄袭等。有意思的是从2009年开始,出现了一种“同行审议造假”的新现象,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该现象主要是研究者向期刊提供不实的同行审议邮箱,让自己人评审自己的文章。
同时其中小部分主要涉及学术伦理以及名誉损害问题,即使政府没有规定,但学术界仍然把其归入学术不端这百分之六十中。
总体上来看,涉及报道撤稿行为的学术期刊持续增长,在1997年仅仅只有44家学术期刊。到2016年,该数字已经发展成了十倍之多,达到488家。其中有一些期刊几乎每年都有超过1篇文章被撤稿。但是这其实并不完全是一种坏事,撤稿期刊的增加说明出版社正在重视学术发表把关人的角色。
Nicholas Steneck是密歇根大学的一名学术伦理道德专家,他表示:“撤稿数的增加说明编辑审议能力正在改进,并且期刊报道撤稿也会给一些企图造假的人带来一定震慑。”
撤稿观察数据库显示,其中有40%的撤稿数来自同一个出版期刊社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全部统计起来,其来源的撤稿数目达到7300篇之多。其中在2009年至2011年之间达到了顶峰。该出版社主要发表会议论文摘要。
举例来说,2011年位于上海召开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国际会议就撤回了超过1200篇摘要,其中绝大部分作者来自中国,内容包括物理科学、商业、技术和社会科学。对于许多被撤下的文章,IEEE给出的撤稿原因总是含糊不清。通常以“经过仔细审核,我们发现该论文违反了发表原则。”为理由搪塞过去。
2016年一项主要针对图片造假的统计研究,分析了1995至2014年一共20621篇学术文献里面的图片。
其中3.8%(770篇)的数据图含有一定的问题,其中一半涉及图片修改行为。该研究指出在过去十年,因为图片问题而被定义为学术不端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其中针对生物学研究,研究报告就有多达7个板块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造假图片进行了实例分析。并且报告指出“由于我们分析数据类型的局限性,实际情况可能会要更严重。”
尽管造假数量激增,但是在撤稿数据库超过30000名的作者中,其中500名贡献了超过四分之一的撤稿数。100名作者单人撤稿数达到13篇以上,他们撤稿的原因一般都并非是意外错误,而是学术不端。位于撤稿榜首的,当然也是之前我们报道过的日本麻醉医生藤井善隆(Yoshitaka Fuji),多达169篇。
随后2-9名分别为(所列人名都为撤稿之前任职单位,现已离职):德国麻醉学家约阿希姆·博尔特(Joachim Boldt),96篇;荷兰心理学教授斯坦普尔(Diederik Stapel),58篇;中国台湾屏东教育大学教授陈震远(Peter Chen ),43篇;日本弘前大学教授佐藤能启(Yoshihiro Sato),43篇;中国井冈山大学讲师钟华(Hua Zhong),41篇;日本东京大学生物学教授加藤茂明(Shigeaki Kato),39篇;美国本特利大学教授詹姆斯·亨顿(James Hunton), 36篇;韩国东亚大学助理教授文亨仁(Hyung-In Moon),35篇;德国贝尔实验室物理学者舍恩(Hendrik Schön),32篇。
从绝对数量上来说,位于撤稿数榜首的前两名国家无疑是美国与中国。但是分析专家指出直接按照绝对数量来进行排名会有失公允,因为这两个国家在研究上投入非常大,会变相增大撤稿数量基础。因此按照每美元单位投入对应撤稿数量会更公正。在进行因素制约后,排行榜出现了变化:排在榜首的为伊朗,每10000篇稿件中有14篇被撤回;中国排在第七位,撤稿率达到万分之五。
在这些撤稿中,许多研究因为造假可能只是导致个人科学生涯的结束,但还有一部分,如医学数据造假,很有可能会让已经如履薄冰的病人陷入更危险的境地,这些数据一旦发表并被采用,受害者可能上升至一个群体。约阿希姆·博尔特作为麻醉学造假巨大的学者,在当年就有评论:“其参与的研究都可能涉嫌数据造假和伦理问题。”但是至今其作为共同作者参与的98篇合作文章中只有2篇被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