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三强先生不仅是中国最具声望的科学家之一,还很早就加入了共产党,在1950年代即体现出了很强的行政管理能力。方毅之后他继任中国科学院第三任院长,可谓众望所归。但出人意料的是,第三任院长并不是钱三强。这是为什么?且听知情人葛能全先生娓娓道来。
科学研究应该由谁领导?外行的党员干部能否领导好内行的科学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学事业长久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科学院历史上的几次重要转折,也都与学术领导和党的行政领导之间的转换有关。那么,学术领导最初是如何确立的?经历了什么,在怎样的背景下恢复的?具体的恢复过程是什么?恢复之初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了解还很有限。
葛能全,1938年12月生于湖北,1959年考入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中文系,1963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历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秘书、办公厅文书处副处长、办公厅副主任、学部联合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等职,长期担任钱三强的专职秘书,并曾兼任过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严东生的秘书。
在这次访谈中,葛能全先生回顾了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的前前后后,提供了有关管理学组由来,院长人选及副院长排名顺序等许多历史细节,并辨析了学部委员“增选”的意义,以及其与“增补”、“选聘”之间的区别等。其中,关于钱三强为什么没能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袁隆平没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情况的回忆尤其有趣。
葛能全先生亲历了中国科学院恢复与加强学术领导的那段过程,是重要的历史当事人。他的回忆为我们理解中国科学院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