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天府系统科学研究会称,该研究会参与构想的“人造月亮”有望在2022年初步实现。2020年首颗“人造月亮”将完成从发射、入轨、展开到照明的整体系统演示验证并发射,如果成功,将在2022年继续发射3颗“人造月亮”。
“人造月亮”的构想论证以及设计实施,是尖端航天科技,但笔者认为,用于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和进步,应该在尊重自然,了解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全面分析、充分论证后开展工作。
“人造月亮”所产生的人为照明,是否会成为光污染从而对所涉及区域甚至周边区域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中国绿发会星空工作委员会长期倡导科学控制和治理光污染,在暗夜保护方面开展工作,一直关注夜间环境、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安全,为此,本文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暗夜保护的角度针对“人造月亮”项目阐述一些观点,同时也欢迎社会各界发表见解,参与讨论。
存在影响天文观测的风险。自古以来,人类仰望星空发现并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但现在城乡的夜间照明导致夜空亮若白昼,光污染迅速蔓延,人眼无法看到需暗夜才能看到的夜空景象。
存在影响夜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风险。几十亿年来,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依赖于日夜交替的规律变化,这一特性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的基因序列中。然而,人为照明使得夜晚被照亮,日益严重的光污染严重干扰了夜间环境和生态系统。
存在影响人类健康的风险。光污染同样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白天和黑夜的更替,而人造光的增加意味着我们不再经历完全黑暗的环境。研究表明,人造光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增加肥胖症、抑郁、睡眠紊乱、糖尿病等疾病的几率。
科学性及技术可行性。就算抛开光污染不讲,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笔者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对该项目的可行性也深表怀疑。该项目采用的是卫星反射太阳光的原理。目前在轨道上的铱星卫星就因为天线形状类似平面镜,被业余天文爱好者们所喜爱观测。铱星的最大亮度星等可以达到-8等,比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1等)亮一千倍,约为满月亮度(-12.7等)的百分之一,在傍晚或清晨的夜空中会十分明亮。
最后建议有关部门做好科学调研和公众听证,让好的科学为全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