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80后,动画片《鼹鼠的故事》曾是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那只友善、活泼、好奇又乐于助人的“鼹鼠”曾给自己带来过许多欢乐。不过那时候,我其实并不清楚这是一部源自捷克斯洛伐克的作品——直到有机会去了布拉格,在街头和机场都处处遇见那个曾经熟悉的形象,才恍然大悟自己竟已来到了故事里主人公的故乡。
据说捷克斯洛伐克艺术家兹德涅克·米莱尔一直想制作一部以动物为主角的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在一次散步当中他被“鼹鼠”挖出来的土丘绊了一跤,由此受到了启发而最终选择了“鼹鼠”。自1956年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现为捷克首都)首映以来,这个系列先后制作播放了45集短片和6集长片。
有意思的是仅第一部中有捷克语的旁白,之后为了让其他国家的观众即便不懂捷克语也能理解剧情,米莱尔在续作当中完全省去了旁白,转由他的女儿为片中角色配音。很多人所熟悉的只有表达情绪的语气嗓音,全无对话的《鼹鼠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
在欧洲地区,欧鼹最为常见,正因如此,它们很有可能就是《鼹鼠的故事》中主角的原型。不过尽管它们常被称作“鼹鼠”,“鼹”和“鼠”其实没有什么关系。鼹是劳亚兽总目鼩形目的成员。
劳亚兽总目这一支的哺乳动物被认为是在从盘古大陆(Pangea)分裂出的劳亚大陆(Laurasia)上演化而成,故而得名。而在劳亚兽总目当中,鼹这一支的历史相当悠久,已知最早的化石出现在距今约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而常跟“鼹”放在一起的“鼠”则属于灵长总目的啮齿目,已知最早的化石出现在距今约5500万年前的古新世晚期,历史比鼹类还要更久一些。
欧鼹喜欢较厚且不太潮湿的土层,如果还有较为充足的食物的话,它们一定不会少见。它们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土层中生活,具体的挖掘活动可分为浅层和深层两类:浅层的活动往往以觅食为主,会在土地表面形成一条连续的松土带;深层的活动则是挖掘出可供长期居住的永久性地道。欧鼹建筑的永久性地道总长度可达数百米,有时甚至会被几代的欧鼹连续使用。
在建筑永久通道的时候会有大量土壤被推出洞口,往往就会形成明显的,能绊倒艺术家的土丘(molehills)。
蚯蚓是欧鼹最为喜爱和依赖的食物,据估计一只体重为80克的欧鼹每天要吃下50克的蚯蚓,占自身体重的62.5%。而在春夏季,许多生活于泥土中的昆虫幼虫也是欧鼹们的美味佳肴。由于食量惊人,欧鼹常常也会未雨绸缪地储存食物,它们会在蚯蚓头部咬上一口使其瘫痪,然后拖至地道中专门的穴室里存放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尽管欧鼹与人类的亲缘关系非常遥远,但是这样的结果对于设计进一步的实验,以验证环境污染对于我们人类的影响,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978年,韩国科学家在该国汉滩江疫区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首次分离成功了一种病毒。这种病毒经由鼠类传染给人类之后,可以引发流行性足以致命的出血热。这种病毒因发现地而得名,叫做汉坦病毒,它一度被认为(又是)啮齿动物的锅。
不过其后,科学家在几种鼩鼱的身上也分离出了该病毒,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最终在欧鼹身上也找到了这种病毒。这暗示鼩形目动物可能才是汉坦病毒的早期或最初宿主,直到500至700年前,田鼠或者家鼠将它们带到了亚洲。
2011年5月16日,一个《鼹鼠的故事》主人公形象的填充玩具被美国宇航员安德鲁·费尤斯特带到了奋进号航天飞机上进入太空。原来费尤斯特的妻子是捷克裔,他的此举不仅撒了好一大把狗粮,也使该玩具成为了不多的飞出地球的动画形象之一。无论作为动画明星原型,还是监测重金属的指示物,或者汉坦病毒的宿主,欧鼹和人类之间的点滴故事仍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