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角是货贝,也叫黄宝螺,它不仅名字好记,外形也很好认。黄宝螺的拉丁名为Monetaria moneta,其属名和种本名的词根都是“钱”的意思。早在1758年,林奈就赋予了它这个名字,因此黄宝螺也是欧洲人早就熟悉的一种贝类。在宝螺科(Cypraeidae)里,黄宝螺是外观变化非常大的一种。首先是颜色,黄宝螺从淡黄色到棕黄色的都有。其次是形状。
黄宝螺的外形线从长卵圆形到菱形都有,只要你收集的标本足够多,就能形成完美的形态渐变系列。黄宝螺贝壳结釉状况变化也很大。有的贝壳因为结釉,壳两端有突起的瘤,壳也因此显得非常厚重。学术与收藏的取舍。1937年,M. Schilder与F. A. Schilder根据形态学特征将黄宝螺进行了亚种分类。现在,这些分类单位没有一个能维持其亚种地位,因为这些外形不同的黄宝螺完全没有地理隔离。
即使是不要求地理隔离,这些亚种在分类学上的地位也很难确立。虽然上图中各个标本是可以区分识别的,但实际上还存在大量中间形态,而分类者只选取了一些有足够间隔的典型形态。这些名字现在只对收藏爱好者还有意义,毕竟用不同的名字谈论不同的东西是最方便的。黄宝螺的地理分布特别广泛,几乎遍布整个印太区(Indo-Pacific Province)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黄宝螺多生活在潮间带,实际上绝大部分个体生活在水深不到1米的水域。宝螺科里能适应这种生存环境的物种,基本上就是黄宝螺和同属的金环宝螺(M. annulus)。首先是温度变化幅度大且快。太阳出来后,热带地区阳光直射,水浅的潮间池的水温会迅速上升,水温变化20℃也是有可能的。更严酷的是,一些海螺会停留在很小的潮间池,海水蒸发会导致盐度迅速提高。
所以对黄宝螺来说,太阳出来后的时间是不宜外出的,它们一般会躲在岩石下的各种缝隙中,晚上才出来活动。黄宝螺之所以能作为货币,与它的如下几个特征有关。首先,适当的数量。在海边,它有足够的供应,而在不靠近海的地方,它又属于稀有物品。其次,大小合适。太大不易携带,太小又容易散失,黄宝螺则正好合适。而且成体的黄宝螺个体大致均匀,大个的和小个的差别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至于产生币值分歧。另外,它足够漂亮。
因为黄宝螺的色泽非常吸引人,很多人都愿意接受,有人也会拿它做各种装饰品,这与后来的贵金属很相似。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贝为币”的。古代墓葬中就出土了大量的黄宝螺和金环宝螺:地理上,从沿海一直到青海地区;时间上,从商代到东周一直到秦朝,由朝廷铸金属币取代了贝币。
由于宝螺分布在中国南方沿海,遥远的路途使得中原地区非常不容易获得这种货币,以致出现了大量“假币”,贵族墓葬中就有大量的以其他动物骨骼、玉石、金银等为材料的仿制宝螺。中国曾发行了一套含有这些“假币”图案的邮票。事实上,以黄宝螺为货币的不仅仅是中国,也不仅仅是它的印太热带产区。非洲内陆到西非海岸都有长期使用黄宝螺作货币的历史,有些地方甚至持续到距今不到一百年以前。
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在生意最繁盛时期就是以这种贝币来购买黑奴。当时,欧洲人把黑人运到美洲贩卖,取得货物或者金银,然后将船开到热带印太海域,收购大量黄宝螺,再把黄宝螺拉到西非,购买奴隶。据文献统计,最多的时候,一年有近四亿枚黄宝螺被运到西非,这些宝螺在非洲引发了急剧的通货膨胀。有说法认为,当时人们发现如果再绕道印度收购黄宝螺运到西非,获得的价值将低于航海成本,这才“被迫”结束罪恶的奴隶贩卖三角贸易。
最后说一下黄宝螺的保护问题。鉴于黄宝螺生存能力极强,分布范围也广,因此,它目前没有列入任何濒危或者保护名录。对于某个特定的海域,如果要保护黄宝螺,方法其实也容易理解,就是保护潮间带——不要填海,不要在潮间带以下修建海塘,黄宝螺自然就能繁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