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金周被游客挤爆的各大景区,到外媒报道中国游客激增带来的购物潮、观光潮,中国游客已成为全球旅游市场上一支强劲的消费力量。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7年中国国内游客已高达50亿人次,内地居民出境游高达1.43亿人次,出境旅游消费达1152.9亿美元,中国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
建国之初,旅游活动大多是小众参与,主要以外事接待服务为主,消费群体以港澳同胞、侨胞、国际友人为主,普通民众除因公差遣外,个人旅游活动极少。“文化大革命”期间,旅游被批判为“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加之民众生活水平不高,旅游景区又疏于管理,整个旅游业呈现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后,旅游业伴随着国门的开放而渐趋苏醒。1977年10月,在上海外事部门的协调下,一艘满载300多名外籍游客的荷兰邮轮抵达上海。
好奇的外国游客急于探访“红色风暴”后的中国,实质上推动了上海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普通民众的旅游也悄然兴起。1978年11月30日,上海汽轮机厂组织50名员工,搭乘上海第一汽车服务公司的公共汽车,以“散散心”为名前往苏州开展一日游活动,人均花费7.5元,开启了“文革”后上海人外出旅游的第一团。旋即,上海第一汽车服务公司紧握商机,仅一个月后便成立了旅游组,专门从事旅游组织和接待服务工作。
上海旅游业的复苏,很快引起了政府的瞩目。1979年7月15日,邓小平以75岁高龄徒步登顶黄山。他在黄山观瀑楼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他还为黄山旅游“出招”,认为黄山茶叶闻名遐迩,应该包装起来,做成纪念品,安徽的笔墨纸砚也可以赚取外汇,黄山旖旎的风景可以制作成明信片,并对改善黄山旅游基础设施提出期望。
邓小平在观瀑楼上的讲话,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新的起点。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旅游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地处东南沿海的广东省,利用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倡议开办港澳游。1983年5月,广东粤海公司以方便探亲为名,率先提出港澳游设想。经过与港英当局多次磋商,香港游的各项条款予以明确,主要由广东(香港)旅游有限公司主办。
囿于当时的条件所限,香港游的行程安排由香港方面负责,费用由游客在境外的亲友支付,全程由广东(香港)旅游有限公司管理。1983年11月15日,第一批25名内地游客从广州出发前往香港旅游,拉开了内地居民赴港旅游的帷幕。香港游的出现,得到了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的称赞,认为“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了不起的一件事”。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旅游已从小众群体的奢侈享受,逐渐演变为大众共享。当背着大包小包的中国人涌现在世界各国的机场、景区、酒店乃至大街小巷之时,旅游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旅行结婚、旅行探亲、旅行学习、旅行摄影、旅行培训、旅行观光,以及团队游、个人游、自驾游等形式层出不穷,中国人的旅行品质与旅行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