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这只大猫的凶狠吓到了,请听题:这个猫的胳膊肘怎么向外拐的?对不起拿错剧本了,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这个猫的膝盖是往后弯的?想好你的答案,再往下拉。好了,正确答案是:你想的可能都不对。这个猫的膝盖根本就没有向后弯。想不明白?重新看看这张图:A和B哪里是膝盖?其实正确答案是A。至于B……其实相当于脚后跟。等等,那B下面那一截又是啥?那相当于人的脚底板。
换句话,用人类中心主义的说法,猫(不管大猫小猫)是拿“脚趾头”走路的。
其实一点都不乱。动物走路的方式好多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根本上说,我们这些哺乳动物虽然有着不同称呼,比如爪子、脚、蹄子、蹶子等等,但腿脚都是同一套构造,只不过具体零件大小有所差异罢了。
以骨盆为起始点,往下大致能拆成熟悉的6部分:大腿:股骨;膝关节;小腿:胫骨、腓骨;脚踝:若干块骨骼统为跗骨,组成脚腕、脚跟;脚掌:跖骨;脚趾:3节趾骨(近端、中端、远端趾骨)。对人类来说,后三项都是脚。行走时,脚跟、脚掌、脚趾会依次触碰地面,这些结构三位一体才算一只合格的“脚”。
但动物的脚却没有这种要求。我们印象里那些长爪的肉食动物基本是踮着脚尖、靠两只脚趾头着地的,而那些长蹄子的食草动物更加极端,是靠最末端的脚趾的脚趾甲走路的。这就引出了陆地上哺乳动物的三种后肢行走方式:脚掌走路(跖行式)、脚趾走路(趾行式)、脚趾甲走路(蹄行式)。
在这三种行走方式里,人类采用的跖行式其实是比较古老原始的一种。这种行走方式要求跖骨着地,成为扁平的脚掌。灭绝动物中,几乎所有早期哺乳动物都用这种方式走路。虽然原始,这种形态也不是没有好处,比如,利于承重,走路稳当,熊、小熊猫、兔子(静立时)、啮齿类这些圆滚滚的动物都是跖行式的。相对的,缺点也很明显——跑得慢。跑路靠腿不靠脚,脚上“零件”过多并不利于移动。
与跖行式动物相比,踮脚走路的趾行式动物拥有了一个巨大优势:腿长。有些哺乳动物的跖骨没有变为贴地的脚背,而是向上抬起,这些仅用几个脚趾头支撑身体和行走的动物称为趾行式动物。哺乳动物中,猫科动物都是典型的趾行式动物,另外,狗、狼、狐狸也采用了这种移动方式。它们和人类一样,也有三节脚趾,不过仅用前两个着地。脚趾后的跖骨脱离地面,高高翘起,升级为一节新腿。
趾行式动物大都有很强的肉食性,下肢末端灵巧,善于悄无声息地快速移动。它们贴在地上的两个指头也没有闲着。人类经常把猫科动物和犬科动物四肢末端有肉垫和指甲的部分称为“爪子”,因为有钩状的指甲,附着在末端趾骨上。除了猎豹以外的所有猫科动物(包括狮子、老虎、家猫)都可以把指甲缩进皮鞘。平时收起来,减少磨损,等到要用时唰地伸爪,配合肉垫暴击挠死对手。
虽然脚趾踮地比脚掌走路更善于跑动,但还是比不上有蹄类(大致包括哺乳动物中的奇蹄目和偶蹄目)。幸运的是,有蹄类不像趾行式动物那样凶猛,绝大部分吃草为生,包括已被人类收服的马、牛、羊等。相同大腿长度下,熊、狗、鹿腿长对比。有蹄类动物最大限度把屁股以下全部结构变成了腿——它们靠脚趾甲着地走路。远端、中端、近端三节趾骨站立时垂直分布。
一个典型的蹄行式食草动物(比如马、鹿等)有着健壮的臀部和皮包骨般的下肢末端,仿佛为了运动而生。
好了,进入答题时间。1,以下哪个部位不是膝盖以下:a.猪蹄 b.鸡爪 c.鸡琵琶腿 d.鸡翅根 2,下图蹄子印最可能属于哪种动物?a.马 b.鹿 c.猫 d.熊 3,这只猫白毛下不包括哪个部位?a.人类意义上的脚趾头 b.人类意义上的脚底板 c.人类意义上的脚踝 d.人类意义上的膝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