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鱼像虫又像蛇?这个奇葩生物究竟算什么

作者: 齐硕

来源: 果壳少年

发布日期: 2018-10-10

本文介绍了蚓螈目这一两栖动物类群,特别是产自斯里兰卡的双带鱼螈和中国特有的版纳鱼螈。文章详细描述了蚓螈目的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繁殖行为,指出蚓螈目是两栖动物中物种数量最少的类群,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从水生迈向陆生的先驱者。

产自斯里兰卡的双带鱼螈(Ichthyophis glutinosus)。上图的生物属于蚓螈目(又名无足目),是两栖动物中的一员。相较于它们的亲戚青蛙和娃娃鱼(大鲵)来说,蚓螈目着实没什么存在感。蚓螈目是两栖动物中物种数量最少的一个类群,目前仅知200余种,见于非洲、亚洲和中、南美洲。它们身形呈圆筒状,不具四肢,体表光滑又富有粘液,活脱脱一副超大号蚯蚓的模样。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现生两栖动物超过7900种,分隶于3目,分别是无尾目、有尾目和蚓螈目。在两栖动物中,无尾目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已知约7000种左右,这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青蛙、蟾蜍等。有尾目则是一个相对较原始的类群,目前已知约700余种,通常具有长长的尾巴和短小的四肢,形似蜥蜴但不具鳞片。两栖动物的英文名“Amphibian”来源于古希腊语“μφίβιος”一词,意为“具有两种生活的”。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生迈向陆生的先驱者。

生活在中国的蚓螈蚓螈虽然长相奇葩,但知名度却不高。我们中国其实就生活着一种蚓螈——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它也是我国所产唯一一种长有鳞片的两栖动物。版纳鱼螈背面一般呈紫褐色或紫黑色,腹面为浅黄色或黄褐色,全长30—40厘米,躯干部分具数百道细密的环褶,每一道环褶的表面具有非常细小的圆鳞。

它们生活于海拔较低且植物茂密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的潮湿环境,常栖于溪流、小河附近,白天多伏于石缝、土洞内或树根下,夜间在泥土中觅食蚯蚓。

因长期在泥土中掘洞生活,版纳鱼螈视力不佳,那么它们是凭借什么感知外界,寻找食物的呢?答案在于吻端具有一对短小的触突,触突内有丰富的神经与大脑相联,泥土间再小的震动也逃不过它的感知。不过触突是成年鱼螈才具有的器官,幼年的版纳鱼螈采用另一套更为原始的感觉器官。初生的幼螈全长仅有6~8厘米,好似一条小泥鳅,巧的是,它们具有和泥鳅等鱼类相同的感觉器官——侧线。

每年4~5月是版纳鱼螈的繁殖期,完成交配后的雌螈会到溪边有遮蔽物处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用身体掘出一片浅凹地,在其中产下30~60枚卵。卵外围裹有一层透明的卵胶囊,卵胶囊的一端延伸出细丝,诸多卵粒以此相连。大多数的鱼螈具有两栖类中极少见的护卵行为,雌螈会不吃不喝地盘绕与卵粒之上数周之久,直至受精卵发育成幼螈,妈妈才会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去。

UUID: 546253d7-1e5c-40d1-8c68-f4de0ebfa3d5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少年公众号-pdf2txt/2018-2019/2018-10-10_像鱼像虫又像蛇?这个奇葩生物究竟算什么.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