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话故事中为物种寻找合适学名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像闪蝶亚科(Morphidae)这样诸神集聚的却是不多见。
单就种名而言,闪蝶亚科物种就涉及到Aurora(黎明女神欧若拉)、Zephyrus(西风神仄费洛斯)、Theseus(雅典国王忒修斯)、Achilles(“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Patroclus(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Menelaus(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等一大波古希腊、罗马神话角色。我们今天的主角大蓝闪蝶 Morpho menelaus正是用“墨涅拉俄斯”作为种名的。
颜值极高的闪蝶家族闪蝶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从墨西哥到阿根廷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作为代表种之一的大蓝闪蝶,其中文名较为直白地反映了闪蝶亚科物种的一些特点。其一是“大”,闪蝶亚科内的众多物种普遍有着较为可观的翅展。今天的主角——大蓝闪蝶的翅展最大可超过15cm,太阳闪蝶 M. hecuba和月神闪蝶 M. cisseis的部分亚种翅展甚至可以超过17、18cm。
对于西风闪蝶 M. zephyritis、黎明闪蝶 M. aurora这类体型较小的,其翅展也往往在5、6cm以上。
其二是“蓝”,众多闪蝶都有着耀眼的金属色。这种金属色对闪蝶起到一种保护作用。闪蝶翅膀反面往往灰褐色并分布着一定数量的眼斑,可以有效地帮助闪蝶在休息时隐藏于雨林之中;而在飞翔时,其翅膀正面的金属色会露出,在阳光下格外明亮晃眼,可以有效地干扰捕食者。
蝴蝶的颜色分为两种,一种是色素色,也称化学色,粉蝶翅膀上的色彩就多是色素色;另一种是结构色,也称物理色,闪蝶的金属色正是这一类。闪蝶翅膀上鳞片的特殊排列使得光线发生干涉、衍射、散射等作用,从而产生绚丽的颜色。有大蓝闪蝶标本的朋友不难发现,大蓝闪蝶的翅膀随着光线角度变化会呈现紫蓝、深蓝、浅蓝等众多色调。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同样是蓝,闪蝶亚科的众多成员也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其中塞浦路斯闪蝶 M. cypris、尖翅蓝闪蝶 M. rhetenor具有高折光度的金属蓝,这种蓝色比大蓝闪蝶的更为浓烈;晶闪蝶 M. godarti的蓝则有一种淡雅气质,其指名亚种更是具有一种通透的蓝紫光泽;安东尼斯闪蝶 M. adonis的蓝则给人一种粉状感、甚至是轻微的磨砂质感。
并非所有的闪蝶都有金属蓝,夜光闪蝶 M. sulkowskyi就以其翅膀所折射出的珍珠光泽而闻名。此外,还有诸如黑太阳闪蝶 M. telemachus、花冠闪蝶 M. theseus等部分不具备金属反光的种类,它们的翅膀往往呈现出灰白色调。
对于收集闪蝶标本的人来说,可能刚入门时最困惑的问题就是分不清大蓝闪蝶和晶闪蝶。
鉴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大蓝闪蝶与晶闪蝶的亲缘关系较近,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有时个体差异甚至超过了亚种间的差异,因此,详细的产地信息将成为鉴定的关键;但是,高度的商业化养殖使得许多个体往往作为商品出现,缺乏详细的采集信息。
目前养殖规模最大的莫过于产自秘鲁的大蓝闪蝶 alexandrovana亚种、晶闪蝶 assarpai亚种与 didius亚种(该亚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欢乐女神闪蝶),这三者每年大量流入国际市场,也常常给入门的收藏者造成困惑。
其二,缺乏雌蝶作为鉴定支撑。闪蝶亚科的诸多种类雌雄比例都极为悬殊,加之雌雄生活习性不同,人们采集到的标本大多都是雄蝶。大蓝闪蝶的亚种多达17个,广布南美大陆,大多数亚种的雄蝶外观都极为相似,难以区分。而大蓝闪蝶各亚种的雌蝶则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是闪蝶分类与鉴定的重要支撑。
其三,没有腹部。闪蝶幼虫多取食豆科、禾本科植物,体内富含大量油脂;成虫死亡后腹部渗出的体液和油脂容易污染翅膀,影响其观赏性。因此,大多数闪蝶在刚采集到时便被摘去腹部,即使部分闪蝶标本附有被摘除的腹部,往往也不是该个体原有的。对于昆虫分类与鉴定而言,腹部缺失无疑是灾难性的。就这个维度来说,大多数闪蝶标本仅仅只能作为爱好者的收藏,其分类价值着实有限。
由于颜值高,闪蝶在标本收藏和装饰界一直都是热门,艺术家克里斯托弗·马利(Christopher Marley)就擅长用闪蝶制作装饰品。闪蝶翅膀强烈的金属色彩不输各类珠宝,用来做胸针、项链等也十分好看。
除了装饰外,闪蝶还为许多领域带来了灵感。闪蝶翅膀上鳞片的物理结构特性适用于光子安全标签、纳米材料、传感器等诸多领域。
在中南美洲,部分闪蝶已经被养殖场大量饲育。蝴蝶养殖为当地人民带来的收入,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人们开发雨林的步伐。但仍应指出,在委内瑞拉、巴西等地,大蓝闪蝶部分亚种的生存受到石油开采、木材加工等活动的威胁,经济发展与物种保护间的平衡实在脆弱不堪。或许有一天,人们能意识到,雨林中那划过的闪烁光亮,是无法替代的自然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