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也会看走眼?当然会,而且还不少!2018年度的诺贝尔奖,将于当地时间10月1日到8日陆续颁发。在我们凡人的心目中,拿了诺奖的科学家简直就是整个星球的智慧担当,就连谢耳朵这种天才对它也是心向往之。不过,在诺奖117年的历史中,并非所有奖项都是实至名归的,围绕奖项归属的争议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那些诺奖历史上的走眼时刻和遗珠之憾。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下面这张照片,可能是生物史上最著名的照片之一了,照片上的两个人是美国科学家沃森与英国科学家克里克。1953年,两人一同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和自我复制的机制,这毫无疑问是20世纪生物学一大突破性的发现。他们同科学家威尔金斯一起分享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鲜为人知的是,对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一位名叫罗莎琳·富兰克林的科学家其实同样功不可没,但直到她病逝后很久,她的贡献才被世人肯定。194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DT。DDT无疑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杀虫剂。二战之后,世界很多地方传染病横行,DDT的使用令疟蚊、苍蝇和虱子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使疟疾、伤寒和霍乱等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下降。1948年至1970年,DDT拯救了约5000万人的生命。
不过很快,DDT就开始向人类展示另一种面孔了。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震撼了世界。书中描述了一个没有鸟鸣、虫鸣的寂静世界。这本书第一次将“环境保护”这个概念带入了人类社会,全方面揭露了化学农药的危害,其中就包括当时红极一时的万能农药DDT。60年代开始,科学家逐渐发现DDT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可在动物脂肪内蓄积,甚至在南极企鹅的血液中也检测出DDT。
DDT导致许多处于食物链顶极的食肉鸟类近乎灭绝,对鱼类更是高毒性物质。因此从1970年代后,多数国家都明令禁止或限制DDT的生产和使用。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于精神病患者可以说是一筹莫展的。而一位名叫安东尼奥·莫尼斯的葡萄牙医生恰如其时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前脑叶是大脑中最重要的区域之一。
莫尼斯的这个方法就是在精神病患者的颅骨上开口子,然后再破坏这个区域神经纤维。这个方法听上去恐怖,但在莫尼斯最早的二十例手术中,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从1945年开始,事情的走向就越发诡异了。一位美国医生对莫尼斯的“手术”进行了“改进”,发明了所谓的“冰锥疗法”。
“冰锥疗法”的手术过程是真正意义上的“触目”惊心——医生直接用锤子将一根筷子粗的钢针从病人的眼球上方凿入脑内,而后徒手搅动那根钢针以摧毁病人前脑叶。这种手术不但简便快捷,而且还不需要很严格的消毒,因而在发明之初便大受欢迎,许多没有资质的街边诊所也开始用简陋的工具实施手术。但人们逐渐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了。在“冰锥疗法”滥用的情况下,病人或死或残,最普遍的情况是变得像行尸走肉一般迟钝和呆滞。
因此在莫尼斯得奖后不到一年后,批判和质疑就如潮水般涌来,“前脑叶白质切除术”也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遭受抵制。这毫无疑问是现代医学发展历程中一个沉重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