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8日,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获奖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在未来科学论坛上,与一群青少年和观众们进行了一场关于科学和人生的对话。年轻人要不要选择科研作为自己的事业?科研应该如何去做?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向我们分享了他的想法,以下文字节选自现场实录。
施一公教授认为,一个人信仰的东西,远远重要于外界的看法和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这是非常关键的。他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从河南省东南部的一个小地方驻马店走出来,到清华大学读书,再到美国留学,最后决定回国在清华建实验室,这一路走来,他并没有一开始就下定决心做学问,而是在发现做学问的奥妙后特别感慨。他强调,一个人只要好好地把路走下去,总能达到目标。
施一公教授还提到了他的学生柴继杰的例子,柴继杰本科在大连轻工业学院学造纸,他曾经走过的路非常崎岖,但是他现在是一个有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用他的例子给学生们讲,你们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的想法,你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达到你的目的。
在对话中,施一公教授还谈到了科学研究的本质,他认为直觉和严谨推理对于自然科学都非常重要,但是直觉来源于足够的科学素养。他强调,一个严谨的科学训练是所有直觉的基础。他还提到了生命科学和其他科学的不同,他认为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等是方法,而生物是一个巨大的海棉,物理进来产生生物物理,化学、数学进来产生生物化学、生物数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生物对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都有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