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们《博物》编辑部,我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吃能喝,多吃多快乐。最近秋风一吹,把大家的食欲吹得是越发膨胀了。于是编辑部的几位北京同事,总拉着我们到处贴秋膘。虽然我的脸是越吃越圆润,但还是停不住嘴,因为真的是太好吃了啊!
在北京贴秋膘,不是靠江南大闸蟹,也不是靠清汤小馄饨,所以我们编辑部在凉凉的秋天里,都吃什么啦?北京烤鸭,老家不在北京。既然是贴膘,自然要吃点有油水的,北京烤鸭绝对少不了。秋天正好是鸭子最肥美的时候,加上秋高气爽的天气,现烤出来的焦香脆皮也不会因为受潮而失了最佳口感。
要说北京烤鸭的来历,它最初并不产自北京,也不叫烤鸭。它的老家在南京,明朝时叫“炙鸭子”,后来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沿京杭大运河“游”到了北京。炙鸭子流行到山东时,出现了“饼卷大葱鸭肉”的吃法。
现在的北京烤鸭其实还分两大派系:一派是焖炉烧鸭,沿用南京老手艺——鸭子不见明火,排在炉里焖熟,也叫“南炉鸭”;另一派是挂炉烤鸭,是当下流行的做法,鸭子挂在明火上烤炙,算是正经烤熟的。挂炉烤鸭通常用果木柴来烤。
南方朋友常嫌北京烤鸭太腻,一口下去全是油,不想再咬第二口,其实这是因为没吃到充分烤炙的烤鸭。虽然烤鸭烤个半小时就能吃了,但却不是最好吃,要继续用小火慢烤,让油水大都流走之后,烤鸭皮里的油少了,口感才更脆,也不容易腻。
等天儿再冷点,就该吃点热气腾腾的东西了,没什么比火锅更合适。老北京的火锅很有特点,造型别致的涮锅子让它在四川火锅、日本寿喜烧、韩国部队锅等一众火锅里也很有辨识度。涮羊肉用的铜锅中间有个烟囱,能让热空气快速上升,加速底部炭火燃烧,锅子热得快。
不过早先的涮锅子并不是现在常见的大锅,而是一人一个小锅,倒像是西方的分餐制,这是怎么回事?这来源于涮羊肉的宫廷身份,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当年举办的几次“千叟宴”上,就吃了涮羊肉。千叟宴是千人大宴,一人发个小铜锅涮肉,吃着才方便。他们用的铜锅和现在的差不多,就是个迷你版涮锅子。
羊身上都是宝,除了身上的肉可以涮火锅,羊肚也被做成了单独的北京小吃——爆肚儿。羊肚其实就是羊胃,羊胃结构复杂,可以细分为肚板、肚仁、散丹等等十多个部位,各有各的口感,并且都能做成爆肚儿,我们最常吃到的部位是散丹。
虽说一年四季你随便走进一家挂着“老北京”招牌的餐馆,都能吃到爆肚儿,但最好的季节却是秋天,所谓“一盘爆肚爽似秋”正是如此。其实在北京贴秋膘,不光是贴身体的膘,还能贴出文化的膘、精神的膘,就看你怎么贴了。
这周末博物课堂请来了钻研京味儿的作家崔岱远老师,与你分享京味美食,以及美食背后的文化。本期主讲人崔岱远,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北京读书形象大使。著有《京味儿》《京范儿》《吃货辞典》等畅销书,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主讲京味美食背后的文化,带我们感受京城民间最本真的性情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