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科普·十九大时光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仰望星空,践行科普

作者: 郑永春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7-10-24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通过自身经历,展示了科普战线上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砥砺奋进的发展状况。他强调“互联网+科普”的创新升级版,以及科普工作对社会的重要影响。郑永春不仅在科研领域有所成就,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科普工作,如写作、讲座、音频节目和视频录制,致力于将科学知识普及给公众。

自今日起,在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党委共同指导下,首都互联网协会媒介融合专业委员会联合果壳网共同推出“我在科普·十九大时光”专栏,组织一批科普界一线实践者,以自身经历和体会,展示科普战线上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砥砺奋进的发展状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强调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互联网+科普”并非互联网和传统科普模式的简单组合,而是互联网与新时期科普规律加成后的创新升级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科普行业进步的一个标志,体现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更广阔的容纳度和更前沿的敏感性,更是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的重要精神的生动体现。

我是一名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主要从事行星科学研究。很多人以为科学家什么都懂,其实,科学家的研究领域大多很窄。我研究的主要是月球土壤及其资源利用,后来逐渐拓展到对火星土壤的研究,这写内容对科普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近些年来,我在完成科研工作之外,在科普工作中身体力行,做了不少有意义的工作,自己也感觉非常有收获。

走上科普路,偶然又必然。

在重庆上大学的时候,我在一些报纸上发表过一些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当时给了我很大的激励,不仅有一点稿费,还可以在学生综合评价中加分,这么好的事情,当然很有动力。在中国科学院读研究生时,我很幸运地师从著名科学家、科普大家欧阳自远院士,他在从事繁忙的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全身心地投入科普工作。

起先,作为欧阳自远院士的学术秘书,我帮他做一些科普文章的校对和编辑,这让我学习到了如何把一些复杂的知识,用容易理解的方式写出来。之后,欧阳老师会把邀请他写科普文章的机会让给我,比如,为《知识就是力量》、《天文爱好者》等科普杂志写一些文章。

我真正开始大量进行科普写作,是2014年左右。那时,我在科学网开通了个人博客,经常会把我写的文章发布在上面。

科学网的作者和读者以科研圈为主,大多是高素质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他们在评论中会指出我的文章中,哪些问题没有说清楚,哪些方面写的不太准确,我从中了解到了读者的真实需求,以及他们作为普通人对其他专业领域的认知能力。读者的激励,让我有越来越多的写作冲动。每当深空探测领域有热点科研成果发布,我都会写科普文章予以解读,而科学网的后台编辑时候也特别关照我,几乎每篇都把我的文章推荐和置顶,使得阅读量大增。

这种良性互动,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和继续写作的动力。在与博友们的互动中,我又认识到了自己写作能力的欠缺,迅速加以改进,这些经历非常显著地提升了我的科普写作能力。

2015年,中国科协启动了“科普中国”项目,面向创作者征集科普内容。当时,正好有很多深空探测器发射和成果发布,负责“科普中国”移动端项目的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经常邀请我写一些科普文章,并给予科普创作资助。

于是,每当深空探测领域有热点事件发生,我就会用平时科研工作中积累的文献,以及撰写过的数百万字的科研报告,很快写出科普文章,对热点事件背后的科学进行解读。月全食与红月亮、火星发现液态水、飞越冥王星、太阳系外发现第二个地球,这些热点事件出现的时候,我都会在一两天内推出科普文章。而“科普中国”强大的媒体阵营,也使这些文章得到了广泛传播,每篇文章的点击量都达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读者的反馈也很正面,一些媒体也来采访我和约稿,这就进一步激励我继续多写。

2015年7月,“新视野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飞越冥王星,为完成“科普中国”的创作任务,我阅读了大量有关冥王星、“新视野号”任务的文献资料和技术报告。

在撰写科普文章过程中,我对冥王星以及它背后的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而“新视野号”任务的立项和实施过程,又与我正在从事的“嫦娥”系列探月任务有相似之处,因而有了天然的情感联系。冥王星系列的科普文章发布后,刊登在新华网、人民网、科学网、腾讯网、果壳网、中国科普博览等网站,甚至被据说很难发表的《新华文摘》全文刊登。

借助新媒体创作及时、传播快速、图文并茂的优势,以及科普中国的传播矩阵,这些文章的传播面很广,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影响。

之后,浙江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周俊找到我,希望我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撰写一本有关冥王星和新视野号的科普书。对我来说,写几篇科普文章还不是很难,但如果要编写成书,就不仅仅是这些文章的汇编这么简单。故事性、文学性、逻辑性、系统性,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为了实现自己独立写一本科普书的愿望,在中国科学院科普项目、北京市科委科普项目等的资助下,我全力投入了冥王星科普图书的创作。2016年7月,我出版了自己独立创作的第一本科普书《飞越冥王星——破解太阳系形成之初的奥秘》。

我的科普工作是从写作开始的。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接触的科普对象越来越多样化,接触的科普领域越来越广泛,参与合作的科普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几年来,在写作方面,我撰写了200多篇科普文章,参与编写以及主编了几本科普书,目前还有两本科普书正在创作中;在科普讲座方面,我进行了100多场科普报告,对象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青少年,再到公务员和普通公众;在音频节目方面,我经常性参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科普节目,也参与了《知识分子》的科学队长音频产品研发;在视频方面,我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加油向未来》、经济频道《未来架构师》、辽宁卫视《奇幻科学城》等科普节目录制。

特别是,我与腾讯原创合作,推出了“人类移民火星”的萨根演讲,广受好评,网络点击量突破两千万;我还与中国科技馆合作,参与了儿童科普剧《皮皮的火星梦》的创作,友情出演并创作了“我家住在太阳系”主题歌。此外,我还组织青年科学家,参与编写小学《科学》教材,在一些报纸杂志开设专栏,与传媒公司合作,制作火星、月球、深空探测的科普视频。

我之所以在短短的几年间,尝试了这么多的科普形式,一方面得益于科学家作为科普源头的优势和我的科学家身份;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在与媒体、展馆、学校等其他领域的合作中,心态比较开放,愿意接受各种新的科普形式和合作,因此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科普机会,科普创作的道路越来越宽广。

在科技领域中,天文和航天主题的科普文章和科普图书一直很受欢迎。

在主要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的科普图书中,太空探索类图书在其中占比约百分之十。这说明,神秘的宇宙,浩瀚的太空,一直是公众最感兴趣的科学领域。胸怀宇宙天地宽。太空探索的目的之一,是客观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深刻理解人类在地球上的命运。调查数据表明,从小对天文感兴趣的青少年,长大后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最高,并将终身关注科学。

因此,仰望星空,探索宇宙,不仅仅是人类天生的好奇心的驱使,更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的世界观。只有了解宇宙的博大,才能体会自身的渺小,让我们对人类命运充满忧患意识。只有了解地球和生命历史的漫长,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短暂,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做有意义的事情,在有限的生命中影响他人,奉献社会。

我做了一些科普工作,获得了不少奖励和认可。

2016年5月,我很荣幸地获得了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发的卡尔·萨根奖,该奖项专门授予在公众传播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颁奖词中写到:“他不知疲倦地向中国大众进行行星科学方面的科普,并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科学”。2016年年底,我很荣幸地担任了“科普中国”形象大使。这些激励,让我有更大动力去做科普,并将科普作为终生努力的方向。

不仅要自己身体力行地积极做科普,更要努力影响和带动我周围的科学家同行,让他们也有机会、有动力来科普。我深信,科学家只有积极地走向社会,才能让科学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而科学融入社会的过程,也将让创新源泉不断涌现,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变得理性平和,从而使我们每个人从中受益。

UUID: 5990508d-037a-4c33-9b77-1c68616ac945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7/2017-10-24_我在科普·十九大时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仰望星空,践行科普.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