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是能吃的那种兔吗?小时候在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传说的熏陶下,大家都对月亮上的玉兔产生了不少兴趣。今天是中秋节,各处难免也会出现一轮明月、一只萌兔的形象。关于玉兔,各地有各种不同的传说。中国的版本是玉兔在天宫陪着嫦娥捣药,而在日本和韩国的版本中,玉兔则变成了麻糬。实际上,人们看着月面的阴影,形成了所谓“空想性视错觉”,一会儿觉得像兔子、一会儿觉得像蛤蟆。
但无论如何,天宫、嫦娥和玉兔成为了中国航天、特别是登月事业的称号,也是带着神话造就的共同回忆吧。
仔细较起真来,玉兔可能还真不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这种圆滚滚、毛茸茸的形象。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这种温顺肥美的兔子,实际上是原产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欧洲穴兔,后来被人类驯化成了家兔。然而这种兔子是在丝绸之路之后才从西方传入,而所谓“月亮上的兔子”的说法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屈原的《天问》中写过“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西汉初期的马王堆出图文物里面也有蟾蜍和玉兔的形象。
那么,一开始存在于中国的兔子,是什么呢?极有可能就是野兔了。在英语中,从穴兔演变成的家兔叫Rabbit,属于兔科穴兔属;而野兔叫Hare,属于兔科兔属。比起体型小而圆的家兔而言,野兔体型更大,有着一双健壮的大长腿,耳朵也更长,而且一直没被驯化。在西方的艺术绘画中,两者的形象可谓是天壤之别:一个是温顺、作为玩物而存在的穴兔/家兔,而另一个则是作为野物、猎物而存在的野兔。神话中的兔子,是真的兔子吗?
和许多早年间写进人类历史的物种一样,萌兔的身世中,也有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误解。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于现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发现了这种满地乱窜、四处打洞、灰不溜秋的小动物。然而,眼神不太好的腓尼基人把穴兔认成了另外一种叫蹄兔的动物。
蹄兔在希伯来语里面叫 shafan,于是腓尼基人把这个满是“蹄兔”的地方命名为“i-shaphan-ím”,然后罗马化成了 Hispania,之后演变成现在西班牙的名称 España。所以,一定要追溯的话,西班牙这个国家的语源,其实是“蹄兔之地”,尽管那儿一只蹄兔都没有。兔兔不仅可爱,还很会生。人类和兔子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微妙了。
穴兔、以及后来的家兔,是唯一在一个文化中既可以是食物,又可以是宠物,甚至还能是必须要被消灭的“害虫”。一边叫着“兔兔这么萌为什么要吃” 一边大啃麻辣兔头的人,可并不少见呢。因为兔子出众的繁殖能力,一不小心成为“害虫”也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最为人所知的事情就是1859年,一名叫汤马斯·奥斯汀的庄园主将24只用来捕猎玩儿的兔子带入了澳洲。只需要一个世纪,24只就变成了6亿只。
兔子以斐波那契数列的方式繁殖,母兔交配后即排卵,只需30天妊娠、40天哺乳,一年可以产6胎,而小兔6个月就性成熟。在植被充足、没有天敌的情况下,兔子的繁殖速度那可是相当惊人了。
然而吊诡的是,在兔子的“老家”伊比利亚半岛,野生的穴兔的数量却衰减了不少。一方面原因是栖息地的减少、植被的破坏是,而另一方面则是一种叫黏液瘤病毒的传染扩散。这种病毒原本源于美洲兔,对美洲兔以及其他人、畜并无太大害处,然而却对欧洲的穴兔致命。在伊比利亚肆虐的病毒对当地种群是巨大的打击,现在,葡萄牙已经把野生穴兔列为近危物种,在西班牙则是易危,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