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到底是进化史上的败笔,还是赢家?

作者: 李彬彬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7-10-02

熊猫并不是进化上的失败者,而是通过选择吃竹子而减小与其他物种的竞争,成为了进化史上的赢家。尽管熊猫的生存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栖息地的破坏和数量的减少,但保护熊猫不仅是保护这一物种,更是保护其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熊猫的生存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保护熊猫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关注其野外家园。

和你常听说的不同,熊猫并不是进化上的失败者。那,熊猫为什么需要保护?昨晚超长放送的物种日历因失误我们删除了,很多人还没看到,今天再来一遍。关于大熊猫的所有疑问一次说明白,读完全文大约需要15分钟。

明明是一种熊,名字的重点却是“猫”;明明是食肉目的猛兽,食物中99%却是竹子。这就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它们在动物园里赚足了人气和怜爱,很多人却忘记,它们真正的归属是在山间林下。不足2000只野生熊猫生活在中国,世界唯一,别无二家。

熊猫的吻(鼻梁)明显比其他熊类短,加上宽宽的脸颊和浑圆的大脑袋,比起尖嘴猴腮鹰钩鼻当真是讨喜;还有两个八字形的黑眼圈,让眼睛看起来要大十倍,如果是倒八字形也招不来那么多怜爱。短鼻子、圆脸、大头、大“眼”,这些都是婴儿(幼崽)的特征,能激发我们保护幼崽的本能。再加上滚滚摇摇摆摆的走法,能像人一样拿着竹子憨憨地吃,很少有人可以拒绝熊猫的可爱。

熊猫可爱,但是可爱不足以成为我们花大量财力物力去保护一个物种的理由。熊猫是不是注定该灭绝?我们是不是把资源浪费在保护这个物种上?它们未来的路,你扮演着什么角色?

熊猫的历史熊猫是熊,2000万年前左右,它最先与其他熊科物种分道扬镳,独自演化。在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始熊猫(A. lufengensis)登上舞台,它们还是杂食动物,只有前臼齿有食竹的雏形。300万年前,始熊猫灭绝,但演化的旁支小种大熊猫(A. microta)出现在中国中南部地区。它的体型只有今日大熊猫的一半,所以说它“小”。小种大熊猫还是杂食,但食物中竹子的比例已经很高。

到了更新世中期,云贵高原和秦岭拔地而起,以身阻挡了西北干冷季风南下,造就了云贵、秦岭东南等地湿热的气候。后来小种大熊猫灭绝,被巴氏大熊猫替代,其分布达到了极盛,北至周口店,南下缅甸、越南都有它们的踪影,期间同大熊猫一起生活的是著名的剑齿象、剑齿虎、北京猿人、南方猿人等。然而,随着冰期温度降低,自然环境剧烈变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里大部分物种都难逃灭绝的厄运。

然而,人和熊猫却一直活到了现在。只不过,一个物种疯狂扩张,另一个物种却一路被逼向了险路。其原因并不是它们走上了进化的死胡同(谣言一),而是因为人。

为什么熊猫选择吃竹子?很多人说,大熊猫本该吃肉为生,就算不全吃肉,也该像黑熊一样,果子、蜂蜜、坚果这些高能量的食物混着来,再抓点小兽什么的填填牙缝。可大熊猫偏偏吃素,选的还是植物中最难下咽、营养又不高的竹子。

本质上,竹子就是一根根木质化的草(单子叶禾本科植物),超过90%的干重都是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高达65%。另外还含大量的硅,可以说又扎又硬又没营养,吃它就像吃榨干的甘蔗渣。

虽然竹子入口不佳,但分布极广,数量巨大,其他动物又不吃,躲藏在竹林中还可以避开剑齿虎等大型动物。而且,有研究显示:由于基因突变(Tas1r1假基因化),在420万前,熊猫丢失了鲜味感受器,这就意味——肉,熊猫食之乏味。不过,究竟是不觉得肉香在先,还是开始吃竹子在先,很难有个确切的答案。

对于熊猫为什么吃竹子,我们能推测,却很难证伪。但是细细想来,不论什么假说,这种取食上的巨大转变在大程度上都帮助熊猫减小了与其他物种的直接竞争,获取充足的食物,不失为明智之举。可以说,熊猫并不是进化史上的败笔,而是诡谲的赢家。

熊猫的武器虽然食性转向了竹子,熊猫的消化系统却仍保留肉食动物的特征,比如消化道很短,不能延长食物滞留和消化的时间;只有单胃,不能像有四个胃腔的反刍动物(牛、羊)那样,充分吸收植物里的营养……熊猫也不带有可以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酶,它的消化道里有没有可以分解这些物质的微生物暂无定论。

但,食物在熊猫的消化道里也只停留5~13个小时,比其他食草动物要短得多,就算它的消化道里有这样的微生物,它们的作用时间也很有限。

然而,熊猫并不是忧伤的胖子,它靠着一股蛮劲儿,进化出很多神奇的武器。既然食物营养差,不好分解吸收,那就高效地不停地省力地一直吃好了。熊猫的腕部籽骨特化成第六指“伪拇指”。它使熊猫拥有其他熊类不具有的对握功能,可以更好抓握,进行更精细的操作,灵活地、一气呵成地采食竹子。

这种对握本事并不常见,除了考拉、北美负鼠(脚趾)和大部分灵长类,也就吃竹子的大小熊猫了。这其中,只有大、小熊猫特化出“第六指”去和其他五个指头对握。大、小熊猫并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但为了适应吃竹子,却分别演化出相同的特征,就是所谓的“趋同进化”。

伪拇指,就是靠近熊猫右眼的那个肉垫。这个“指”上并没有爪子。熊猫的后掌并没有第六根指头。如果你有机会看到熊猫的前脚印,会是六个指印,五个爪印。

和各种熊相比,熊猫的咬合力仅次于北极熊和棕熊,它具有强大的咀嚼肌,头骨重且厚,为强大的咬合力提供了结构支持(脸大有原因)。吃竹子就像啃黄瓜似的,齐齐整整地咬断,绝不拖泥带水。这种平整的食痕,是野外鉴定熊猫的标志之一。

熊猫还通过增加肠道绒毛的数量和长度,来增大吸收物质的表面积。同时,它们肠道分泌物增多,保护肠道免被含硅很高的竹子扎到;这些分泌物也会包裹在便便外,帮助便便顺利排出。其中刮带的一些细胞,让研究者从熊猫便便里提取DNA成为可能——利用这些DNA信息,我们可以展开熊猫个体识别的相关工作。

熊猫不仅吃得有效率,还特别有耐性。野外的熊猫每天要花一半多的时间(10~14小时)吃,剩下时间大部分用来睡。每天天进食量可以达到12~40千克(取决于吃的哪个部位),接近体重的20~40%。但是因为竹子营养和水分少,大部分都给排出来了,所以在有熊猫分布的野外,它们的粪便非常有存在感——梭子形,里面可以清晰辨别竹竿竹叶,没有臭味,丢到酒精里就像绿茶。

不管是吃还是睡,都挡不住熊猫拉便便。熊猫吃竹子,还有着刁钻的聪明。竹笋最有营养,所以从初春开始,熊猫会一路追着发出的竹笋,从低海拔吃到高海拔。夏天竹叶营养最佳,就紧着竹叶吃,冬天营养跑到竹竿,熊猫就啃硬货。因此熊猫可以从低谷一直分布到竹子的海拔高限3500米左右,并靠季节性的垂直迁移,来满足自己对营养的需求。

熊猫真的不能生吗?同时,大熊猫的繁殖时间也和竹子的生长节律有关。

春心荡漾的三至五月,是熊猫的交配季节,虽然雌性只有两三天的发情期,雄性丁丁短,但并不妨碍熊猫在野外的旺盛性欲和繁衍。雌性在短暂的发情期内可以与多个雄性交配,雄性则各处寻找发情的雌性,只要打得过其他竞争者,就可以四处播种。熊猫4~5岁性成熟,只要没有在抚养幼崽,所有个体都会参与繁殖,拦也拦不住。交配结束,就回到各自独来独往的生活,互不干涉,更不会一起抚养下一代。

这种多雌多雄的性开放交配方式,可一点都不“性冷淡”。

熊猫每两三年繁殖一次,每次1~2胎,会选择抚养较强壮的宝宝长大,成活率高达60~90%。这样的繁殖率在高等动物里一点也不差。说熊猫不能生的(谣言二),仅仅是被圈养条件下的新闻蒙蔽了。

熊猫的产仔日期距离交配将近半年,但它们的卵子受精后处于休眠状态,一直漂浮在子宫里,直到满足特定条件,才会落到子宫壁上开始发育。这是熊类的延迟着床。对于熊猫来说,宫内发育时间不足两个月,因此生下的幼崽只有1/3听可乐那么重。有研究者怀疑,受精卵着床的条件是母亲从采食竹笋转向采食富含钙多的竹叶。

竹子确实有周期性集体开花,之后成片死亡的现象。但在熊猫栖息地分布的、可供熊猫吃的竹子有近40种,竹子的集体开花周期是不一样的,一种开花了,熊猫就迁移到其他地方,去找另一种竹子吃。

熊猫是高度近视眼,但是在林下密集的竹林里,你视力再好也没有什么用,就是几米之外有仙女,你也看不见。而熊猫有着极好的嗅觉,在你看见它之前,它就能闻出来你不是同类,第一反应会是规避,默默走开。它们同时也通过嗅味标记来区分领地并传达求偶信号,尾巴一翘,通过肛周腺的分泌物混合着尿液,标记树干。

虽然不到20厘米,但仍是熊类里除懒熊外尾巴最长的。不管坐的多脏,它是白色的,不是黑色的。熊猫是机会主义者,虽然很少主动出击去捕食其他动物,但如果有不费吹灰之力而来的食物,比如躺在地上的腐尸,它们也不会拒绝。所以99%竹子之外的1%,可以是肉、果子、草或者任何可以吃的其它东西。

味美可食的竹子,需要有森林的庇佑。倘若没有树荫,竹子会长得过于密集和粗大。同时,干扰较少的森林往往有大树,可以提供熊猫所需的产仔洞。这也就是为什么,一片好的林子对于熊猫如此重要。

抬头苍天大树,低头丛丛绿竹,松萝挂枝,苔藓密布,缓坡溪流淌淌而过,这就是熊猫的天堂。与世无争的熊猫凭着独特的选择本可以一直这样安宁生活,然而砍伐森林的声音响起,条条大道穿林而过,推土机推掉了庇护,带来了城市的印记,水电、矿产、农田、放牧,甚至是商业化的旅游开发,不受控制的人流车流,都在一步步挤压熊猫的野外栖息地,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根据最新的全国熊猫调查估测,野外大熊猫的数量是1864只,仅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的六个山系里: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面积加在一起,也就是1.6个北京大。虽然在过去十年,熊猫数量有所增加,却被分割成了33个局域种群,其中有18个局域种群个体数量少于10个,具有高度局域灭绝风险。它们与其他局域种群被一道道自然或是人为的屏障隔离,难以有个体和基因交流。

倘若竹子开花枯死,另一种青翠竹子可能就在不远,只是没有连接两片地区的生态廊道,熊猫过不去;倘若一种恶疾来袭,局域种群内部太过相似,很难有个体带有抗病的基因而幸存,结果都可能是一个局域种群的全军覆灭。在气候变化过快的当下,竹子的生长模式、范围发生改变,大熊猫来不来得及迁移适应?它们前景乐观么?我们没办法放松下来。

保护熊猫,不止保护了熊猫作为唯一一个有野生大熊猫的国家,我们的保护远远不应该止步于扩大圈养种群,更合理的作法,是把资源投放在野外栖息地的保护上。而这种保护不仅仅庇佑熊猫,也庇佑着维系其他生物生存的命脉。熊猫不光存在在圈舍里,更多的是生活在崇山峻岭里。

熊猫的分布地区,恰巧也是中国特有物种最密集的地区,96%的熊猫栖息地都是中国特有物种分布热点地区(中国特有物种,就是出了中国你便找不到的生物)。熊猫栖息地里分布了8000多种的动植物,覆盖了70%只在森林生活的中国特有哺乳类、70%中国特有鸟类,以及30%的特有两栖类。可以说保护任意一片熊猫喜好的林子,都庇护着诸多不为人知、独特而很有可能濒危的物种。

对于这些物种,你可能很难觉得它们可爱,你可能很难愿意为它们去捐款,你可能很难知道它们的存在甚至记住它们的名字,它们的消失可能无人问津。但是,对于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一片有生机的林子,这片土地的标志,就是这些物种,以及它们之间我们已知或未知的错综关系。

不知是不是我们太幸运,在中国西南山地——这片甚至对全球而言都很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有着全世界人民都注目的明星物种,熊猫。

正是有这份关注,这里相较中国其他地区,已经算是幸运的一片土地。因为熊猫保护区的建立,这些地区还保留着完整的原始森林。现在已经有67个保护区为熊猫而建立,保护了它们54%的栖息地。我们对熊猫的爱,对它们家园的守护,使得熊猫就像一把大伞,保护和它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这些生灵。然而,还有近一半的熊猫栖息地仍在保护地之外,这里也是其他特有、濒危物种的分布区。

保护这些地方,不论是以保护区、未来的国家公园、保护小区还是其他新型的保护模式,都有可能双赢。同时,熊猫支离破碎的栖息地也需要通过栖息地恢复扩大面积、建立廊道连接孤岛上的种群。保护熊猫不仅仅要保护个体,更多是要保护在其所在的栖息地和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中间必然要平衡熊猫和人之间的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忘了,人也是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我们技术落后,人口稀疏,虽然也有征服的意愿,对自然却有一份敬畏。而今,依托科技,我们自以为脱离了依赖,大刀阔斧,把精妙的平衡压向一端。

远在城市的我们可以不费力地说着解决,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却推动着远在大山里的改变:多建路满修房,铲走河沙炸掉山,这样可以方便川流不息的自驾车大巴车带着游客前往;爱吃肉,要发展,推动着当地人在林下放牛放马放羊,啃食竹林树苗;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推动着一个个利益巨大的矿坑开采,破坏山林。这些,都和你有关。

我们依旧卖力挥舞着熊猫的大旗,是因为知道,它肩负的不仅仅是熊猫一个物种的命运,而是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生灵的未来。我们爱熊猫,那愿不愿意更多关注它们野外的家园,愿不愿意做出实质的改变?你愿不愿意用你的选择,你对产品价格的支持,去推动当地人改变营生,让他们从市场的支持上找到保护森林的理由和动力?你愿不愿意去控制自己过度消费的欲望,为熊猫和其他生物争取多一点点的空间?

UUID: 6de4fdb6-e7b2-4ba6-9597-c8fc7db5362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10-02_熊猫,到底是进化史上的败笔,还是赢家?.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27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