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场合中,我羡慕那些周旋于各种人群而游刃有余的人。他聊天时不搔头,听别人讲话时不会忍不住转起杯子。他的酒窝是个黑洞,全场人都被吸过去。一个晚上,他的手机联络人增加了一页,我收到了两条广告短信;他的微信好友增加了几十个,我只收到一条添加邀请,还是做微商的。他的名片没印上「交友家」,只是因为这个职业尚未明确定义。这是不是说明,我的人缘不好呢?未必。
微博之类的社交网络上相互关注的朋友越多,并不代表你的人脉就一定好。与人气更高但不轻易结交朋友的大V结交,才是更重要的。
上面这种人,若以学术标准来看,这就是那种“被引用次数”很高的人。被引用次数是指发表论文后成为其他论文的参考文献次数。数值越高,这篇论文就越重要。那么,认识的人越多就表示人脉越广?非也,“被引用次数”并非最佳的衡量尺度。
举例来说,被《马达加斯加工程学会日报》或《Nature》引用,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人际关系也一样,跟我或丘成桐握手,手心冒汗的程度绝对不同。人脉不等于名片厚度或微博好友多寡。那么,怎样评估某个人的人脉?下面介绍的算法,可以告诉你两个体现人脉价值的重要点。
首先,将每个人看成一个点,人与人的关系是一条线。“想认识谁”,便画一条单向的箭头连向那人。好比拥有无数条箭头连过来的丘成桐先生,人脉指数绝对很高。假设五个人,A1、A2、A3、B1、B2。每人的人脉指数初始值都为1。现在,A2、A3久仰A1,B2想认识B1。于是我们能算出A1跟B1的人脉指数是3与2,除了自己的1分,各自再加上A2、A3,与B2贡献的分数。
假如A1在聚会上看见B1,想跟他攀谈。这时B1的人脉指数瞬间涨停——不只加1分,而是从2分跳到5分。因此提升人脉的第一个重点是:不只跟很多人聊天,还要懂得结交“高人气”的人。有趣的是,如果A1接下来跟A2聊天,一旁什么事都没做的B1,人脉指数立刻降低!
为什么?因为这暗示着,当B1想找有很多朋友的A1帮忙时,作为他众多朋友中平常的一个,B1对A1的重要性并不突出,A1也就不太会尽力。正确提升人脉的第二个重点是:交情满天下的人力量分散,如果你的权重不高,分到你这里的力量也就不多,他不见得是最能帮助你的人。反过来,如果你是他唯一的朋友,他会为你赴汤蹈火。由此可知,与知名但不轻易结交朋友的人成为朋友,是相当重要的。
最后,你知道这套“人脉算法”是怎么来的吗?这是Google创办时发明的……一个网页,被越多的网页,特别是“高人气”的网页链接,“人脉值”也就越高;高人气的网页链接的网页越少,这些被链的网页价值越高。这样的网页也就很可能是用户想看到的,Google便会将它排在搜索结果的前几名。怎么说呢……活在二十一世纪,做人难,做网页也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