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发现,这种自我评价中的“自我增强效应”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在道德评价方面尤甚。
“镇上所有的女人都很强壮,所有的男人都长得很英俊,所有的小孩智力都高于平均水平。” 这是著名剧作家盖瑞森·凯勒虚构出的明尼苏达州乌比冈湖小镇里的景象。虽然这是虚构出来的小镇,但它很好地捕获到了人类的一种心理效应——“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小孩在平均水平之上。”
多年来的研究证实,我们确实都在平均水平之上——至少在我们自己看来。当我们将自己与他人做比较时,不论是在智力、理想、友善,还是谦虚程度等各种正面因素上,我们都更倾向于把自己的水平评估得更高。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增强”效应。
这种自我增强效应在道德的意义上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放在更高的位置上,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加公正、更加值得信赖,甚至更加道德高尚,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可能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会降低我们与他人合作或向他人妥协的意愿,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导致偏执,甚至最终带来暴力。这种感觉自己更具有道德优越性的心理在也是很多社会问题的重要诱因,比如政治纷争、社会冲突,甚至恐怖主义。
伦敦大学的的Ben Tappin和Ryan McKay做了一项实验,来研究人们为什么坚信自己比普通人更加品行端正并且合乎道德。在这项试验中,他们提出了30项不同的性格特征,分别是关于道德品行、社交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然后让参与者们在每一项性格特征下分别给自己和普通人评分,结果发现参与者们普遍给自己评分更高。
然后他们用了一些巧妙的逻辑推理,来衡量人们认为自己在这些性格特征方面比平均水平更高时的理性程度,他们发现:人们在衡量自己的道德特质时是非常不理性的。
为了准确估算出这种自我增强效应中理性思考存在的比例,我们需要了解一个人如何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来推断他人的特征。Tappin和McKay采用了社会预测指数来进行这项研究。
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统计学表明大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都处于平均水平,那么为了对他人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必然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投射对自己的了解。当然这种投射的程度对每个人来说可能会不同:这得看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个“普通人”。作者认为,当人们准确地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的相似程度时,他们便是理性的。换句话来说就是,当你与他人很相似时,你给自己和他人的评分会很相近。
而如果你的确与他人非常不同,那么你有道理给出不同的评分。
为了做出理性的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到底是有多“典型(或是非典型)”,其实是很艰难的一步。对任何人来说,这都像是在瞎猜,因为你可能对自己非常了解,但是却总会高估或是低估自己与别人的相似度。而Tappin和McKay研究的出众之处,就是他们利用实验里得出的数据,做到了个人“典型度”的精确测量。
首先,他们以所有参与者自我评分的平均分作为“典型人格”,然后,再把每个人单独与典型人格对比,得出“相似系数”。相似系数较高的人(比如小简),对自己与他人的评分理当相同,而那些相似系数较低的人(比如小杰),对自己与他人给出的评分便可能完全不同。接着,Tappin和McKay运用相似系数计算出每个人的“推断自我评价”——即如果参与者是理性的,他们应当如何为自己评分。
除了考虑“真实自我评价”和“推断自我评价”之间的差异,Tappin和McKay还考虑到了对性格特征期望值的差异也可能会对参与者的评分造成影响。如果真实自我评价比推断自我评价更接近理想性格特征,就表明参与者不太理性。换句话说,当你在考虑一个高度理想的性格特征,并让这种对理想特征的诉求影响对自我的判断,从而曲解了自己与他人的相似度时,你就是不理性的。
Tappin和McKay发现,自我增强效应里的非理性元素影响了参与者对性格特征的自我评价,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对道德特征的评价,主观能动性和社交能力其次。在道德特征问题上,参与者难以准确地将自我评价投射到他人评价中,且理想性格特征与真实自我评价的关联远强于与推断自我评价的关联。
换句话说,事实证明,我们都非常不理性地认为自己总比别人更道德。那么,这样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从乐观的角度来讲,这种道德优越感理论上可能可以保护我们。比如说,如果我们总是对他人道德持有怀疑态度,不轻易相信他人,那我们陷入被敲诈欺骗的危险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很多。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自我增强的道德优越感最终也可能会侵蚀我们自己的道德行为。有关研究表明,这种自认为的“道德”可能会变成使人做出不道德行为的“通行证”。
比如,有的人前一天还作为志愿者在救助站给人派发食物,后一天就从自己的办公室偷拿办公用品回家,而还觉得自己的行为无可厚非。这种“道德通行证”效应被证实并记录在很多领域中,包括“消费者行为”、“办公场所”、“种族关系”和“慈善捐款”。
当我们通过诚实消费、工作、维护种族关系等高尚的行为很好地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形象后(不论是通过真正的道德行为还是通过自我增强效应),我们便会认为自己不再有义务去遵循一些严格的道德准则。因而,这种使我们倾向于相信自己具有高于平均道德水准的现象,反而会置我们于不道德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