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理工学院毕业的第一名中国博士生

作者: 约翰·拉姆利

来源: MIT科研范

发布日期: 2017-02-27

周培源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理论物理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湍流模拟之父”。他在流体力学和理论物理方面有卓越贡献,并在国际学术交流和科学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培源,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在1940年对于湍流研究的奠基性工作,被尊为“湍流模拟之父”。1995年,“流体力学年鉴”杂志刊登了由周培源先生生前撰写的题为“中国湍流研究的五十年(50 Years of Turbulence Research in China)”的文章。

康奈尔大学教授约翰·拉姆利(John Lumley)为这篇文章作序,这篇序言从一位外国友人和湍流大师的角度对周先生一生的工作做了简短的回顾。此次,本文作者将该序言节选并翻译,旨在让读者通过简短的文字去了解这位流体力学大师的点滴事迹。

周培源先生在流体力学与理论物理方面贡献卓著。对于后者,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的研究上,在这些领域上我没有资格评论。

然而,当二战爆发时,他希望以其所学服务于中国和世界的自由,因此他暂时放弃了理论物理并着手于流体力学的研究。在湍流领域,他被视为计算机模拟之父。在发表于“中国物理学报(4,1(1940)pp1-33)”的一篇开创性文章中,他引入了湍流脉动速度二元关联函数与三元关联函数的方程,并进而提出四元函数与二元函数相互联系的模型。

此方法后来也于1945和1947年发表在国际文献的三篇文章中,它与米林斯奇科夫稍后提出的方法略有不同。

周先生于1926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学士与硕士学位,并于1928年在E.T. Bell的指导下因对广义相对论的研究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他是从加州理工毕业的第一名中国博士生。1928年秋季,他随沃纳·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在莱比锡开始博士后研究。

次年春天,当海森堡离德赴美后,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E.Pauli)邀请周先生加入他所在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并在量子力学方面继续博士后研究。周先生于1929年秋天回国,并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年仅27岁。由于他是唯一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因此所有关于理论物理的课都由他来教授。

在1938至1947年的战争期间,他在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学教授。周先生于1936-1937年进行了第一次学术休假,他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参加了爱因斯坦的研讨会。在1943至1947年期间,周先生利用第二次学术休假来到了加州理工学院。他与美国科学研究办公室,国家安全研究委员会,海军武器实验基地都有过合作,对于飞机发射鱼雷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战争结束后,周先生携家眷回到清华大学。

周先生十分热衷于国际交流。他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参加了1957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并且直至去世仍是帕格沃什会议的成员。1946年在巴黎,他被选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会议(ICTAM)委员,以及新成立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协会(IUTAM)委员。1978年,通过中美学者交流会(CSCPRC),周先生受美国政府之邀带领中国教育代表团访美,这甚至是在中美建交之前。

这次访问的目的是就两国间学者交流计划进行协商。

周先生创造了“访问学者”这个头衔,这成为了交换计划得以成功建立的关键因素。中美之间的这项学者交流计划也持续到了今天。周先生是亚洲流体力学会议的创建者之一,这在现在成为了亚太地区流体力学学者研讨学术的一个有效的论坛。1980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1982年,他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

1980年和1985年,他先后两次获得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章,他也是唯一一个两次获得这项荣誉的加州理工校友。

在周先生的职业生涯开始时,由于汉语的复杂带来的输入问题,打印、计算和电子交流的困难使得中国的科学研究大为滞后。正是周先生看到了计算机化编辑和激光打印设备对汉字的重要性,并给予了相关研究团队最初期的强有力的支持。这个团队由北京大学的王选教授领导,周先生的帮助为他们的成功铺平了道路——这项工作为中国今天的打印工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UUID: 89957f73-1f53-4f69-bd68-bf2523f55e4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02-27_加州理工学院毕业的第一名中国博士生.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