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近视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则是近视发病的“重灾区”。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5.71%,初中生为74.36%,高中生则高达83.28%,且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生率仍呈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不时有科学研究及新闻报道提及紫外线与近视之间的关系,或得到紫外线可以防控近视的结论,或证明紫外线实则与近视的发生、防控并无关联。
然而,迫切想要解决近视问题的公众可能在辨别新闻、研究的科学性上并不在乎证据是否确凿,而是更倾向于“一股脑”地规避所有可能的隐患,采纳可能防控近视的措施。一个普遍的例子是,几乎所有的近视眼镜都加上了“防紫外线”的功能,尽管紫外线与近视的关系在科学上仍无定论(当然,也有防止其它因紫外线引起的疾病的作用)。
过去的研究已经证实,过多的紫外线暴露与白内障等眼科疾病有直接的关系,且会使患皮肤癌的风险增高。而紫外线能否防控近视,却众说纷纭。因此,是否以紫外线作为防控近视的手段,公众在选择时应更多了解专业判断,而非“听风就是雨”。
近日,国内很多新闻媒体报道了发表在EBio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认为波长在360到400nm(纳米)之间光谱能抑制近视,并提议日后或许可通过光源改造(增加对应波段的成分光)来解开目前近视发病率高居不下的困局。我与同事仔细阅读了原文。
该研究工作的主要结论包含以下几点:1、研究人员首先发现365nm光谱能抑制小鸡实验性近视的发展;2、发现365nm光谱能上调小鸡视网膜EGR1(一种近视的抑制基因)的表达;3、发现380nm光谱也能上调培养的小鼠视网膜光锥细胞系EGR1的表达;4、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配戴阻隔紫外线(短于400nm的光谱)镜片的青少年相对于无阻隔紫外线功能镜片的青少年(13-18岁),近视程度更高。
乍一看,该研究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来说,既包含了动物体内实验(小鸡),也包含了体外细胞实验(小鼠的视网膜光锥细胞系),还包含了相应的临床数据,均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果。
但读者在理解此文时,仍须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该研究所使用的365nm或者380nm的光谱,在国际上通常被认定属于A段紫外线范畴(UVA);2、小鸡与人类的眼球生理存在显著的差异;3、与小鸡类似,小鼠也能“看见”UVA;4、本研究最关键的一部分是临床研究的结果。该部分采用的是回顾性研究设计,比较了佩戴具有阻隔紫外线功能的镜片(包括隐形眼镜)对近视影响的进展情况。
值得强调的是,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对近视的影响的确是近年来科学界比较关心的话题。但正如前述那样,由于人类的视网膜对于400nm以下的光谱几乎看不见,因此UVA与人类近视之间的关系迄今为止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太过关注。即使UVA能引起人类视网膜在某些方面的反应,对近视的防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潜在的毒副作用却仍不容忽视。
因为科学界早已证实,长期暴露在UVA环境下会促进白内障的形成,并且因能诱导皮肤细胞的基因突变而显著增加发生皮肤癌的风险。
当下,近视的发病率高居不下,俨然成为中国的“国病”,广大家长对于儿童及青少年的眼健康高度关注,任何关于近视矫正或者近视防控的报道都会激起他们的极大兴趣。但任何一种新式的防控手段都应该在经过严谨、科学的实验之后方可应用。不仅如此,公众还应在评估其有效性的同时,务必正确看待其潜在的风险并加以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