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软组织层包裹着纯白的骨骼,一颗一颗只有指甲盖大小,仿若跌落海底的一粒粒扁圆的“小珍珠”,这就是今天要介绍的小珊瑚——Deltocyathoides orientalis。当它们伸出细小的触手,就如同海底花萼上的一朵小花开始绽放。
因其珠圆玉润的外表,这种小珊瑚被日本的研究者称为“タマサンゴ”,意思是“小球形的珊瑚”。在分类学上,这种小珊瑚属于Scleractinia 石珊瑚目、Turbinolliidae圆锥珊瑚科,台湾名为“東方偽角杯珊瑚”,今天物种日历上的中文名也是由此而来。
这种可爱小珊瑚生活在太平洋沿岸近海水深100~300米的砂泥海底,采样困难,研究甚少。2016年,其特殊的生活方式登上了Nature(《自然》杂志),借由日本研究团队的研究报告,首次向世人展现出珊瑚大家族里机灵小不点的生存妙招——砂泥潜行。
一般来说,珊瑚们是不喜欢砂泥的。覆盖在珊瑚表面的砂泥,不仅会阻挡珊瑚体内共生藻获取光合作用需要的阳光,更会造成珊瑚的窒息。即使大多珊瑚拥有一定的自我清洁能力(分泌粘液或摆动触手),但自我清洁需要消耗不少能量,并非易事。
而这种小不点珊瑚却“别出心裁”,以柔软的砂泥为避难之所,安身立命于其中。平常,它们把自己圆圆的身子镶嵌在海底的砂地上,悠然伸展触手捕捉浮游生物,仿佛一朵小小的海葵。
有其他生物路过惊动了小家伙,这个胆小的小珊瑚就会努力钻进砂地里躲起来,待到危险过去,才“噗噗噗”地蹭出来。就算没有危险,要是水流太大,把表面的砂子吹走让小珊瑚暴露在外,它也会再加把劲往深了钻钻。若是不小心被埋深难受了,它又会努力往上探探。也是个会调整姿势寻求舒适的聪明孩子。
小珊瑚能施展这种灵巧的生活技巧,得益于其深邃“隔壁”间有力的软组织,它们能利用软组织的膨胀收缩运动推开身边的砂子。但,说得容易,做起来还是……相当费时,下图这样的完全潜入,甚至要花上10个小时。
研究者通过珊瑚化石记录发现,能支持这般灵活运动的骨骼构造早在8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后期就已出现,甚至在古老四放珊瑚中也能发现拥有类似骨骼构造的珊瑚。这种适应了砂泥海底环境的机制,经历了千万年的时光,留在了现代的珊瑚中,展现着生命对环境的适应,也展现着进化途中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