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突箱鲀:珊瑚丛中的生存高手

作者: 萨鱼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7-02-06

粒突箱鲀是一种活跃于热带、亚热带的海水鱼,以其别致的外形和辣眼的体色在珊瑚礁区域生存。它们通过特化的鳞片形成坚硬的外壳,并依靠小鳍敏捷游动。粒突箱鲀的体色和斑点对捕食者构成警告,当感受到压力时会释放神经毒素。此外,它们的鱼鳍保证了游动时的稳定性和机动性,使它们在珊瑚礁中灵活生存。

相比寒冷海域里生物质朴而务实的生存策略,那些栖息在热带珊瑚礁区域的物种,保命手段近乎于“炫技”。稀缺的海洋资源和多样的物种分布,使它们为了赢得生存竞争不得不绞尽脑汁整出各种“幺蛾子”,永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也带来了五彩斑斓的珊瑚礁众生相。粒突箱鲀就是这样一种外表浮夸的小鱼,它的杀手锏是卖得一脸无敌好萌,使发现它的天敌无不内心融化而后心生怜惜。

粒突箱鲀(Ostracion cubicus),鲀形目箱鲀科箱鲀属鱼类,英文俗名“yellow boxfish”,小黄盒子般的外形恰如其名,在水族市场又俗称“木瓜鱼”。粒突箱鲀是一种活跃于热带、亚热带的海水鱼,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以及红海的潟湖或珊瑚礁区域。

粒突箱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别致的外形和辣眼的体色,鱼身近似正立方体或长方体,鳞片特化成骨质盾板,衍生出了四棱状的坚硬外壳,表皮粗糙,就像充了气然后又石化了一般。鱼口较小,唇厚而向前突出,一副“憋说话,吻我”的表情。主要依靠体侧和尾部的小鳍来敏捷地游动并保持身体稳定。粒突箱鲀迷幻鲜艳的色彩造型像极了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

极简的超现实抽象表现力,无穷的圆点和艳丽的色彩重叠成一片海洋,在绚丽多彩的珊瑚丛中,混淆了真实空间的存在,只有阵阵眩晕和不知寄身何处的迷惑感,活生生能把天敌看傻的节奏。粒突箱鲀幼(仔)鱼的头部及身体呈现鲜艳的明亮黄色,周身均匀散布着许多与瞳孔大小相仿的黑色斑点,外壳的棱角还不明显,神似一颗黄底黑斑的小球,直径只有1~2cm。

随着幼鱼渐渐长大,黑色斑点的比例也渐渐变小,鲜亮体色逐渐趋于暗淡,转变为暗黄的芥末色;鳞片特化成的骨质盾板的外壳轮廓越发清晰,宽宽的带有圆角,身形也渐渐拉长。成年的粒突箱鲀,鱼身呈黄褐色或蓝灰色,体甲每一片中央都有镶黑缘的淡蓝色、白色斑块或黑色斑块。雄鱼个体偏蓝灰色,骨板接缝处镶有淡黄色,雌鱼体色则略带橄榄色。粒突箱鲀最大体长可达45cm左右,不得不感慨,时间就是一把忧伤的锉刀。

粒突箱鲀的繁殖期一般在春季,一条雄鱼通常会拥有2~4条“后宫”,亲鱼交配产出浮游性的鱼卵。孵化出的仔鱼经过一段时间的随波逐流渐渐迁徙至内湾或半遮蔽的珊瑚礁坡上。幼鱼喜欢栖息和藏匿于珊瑚丛比如鹿角珊瑚(Acropora spp.)的阴暗处。主要以有机碎屑、藻类、海绵、小蠕虫等为食,成鱼一般在岩礁边缘近沙地的半遮蔽或洞穴附近出没,除了上述猎物也会摄食甲壳类或小型鱼类。

粒突箱鲀通常独立生活,尤其是幼鱼生性胆小,但对于御敌它们也很有一套。体表那种明亮色彩和斑点对于任何潜在的捕食者都是一种警告色,因为当它们感受到压力或受到伤害时,会迅速由皮肤释放一种箱鲀科鱼类特有的神经毒素(Pahutoxin),这种溶血性毒素存在于它们体表的黏液中。

除了装备了凶险的毒器,箱鲀们的身手也极其出众,虽然速度不快,却几乎可以算是珊瑚礁区域最敏捷的鱼类之一,它们整日在错综复杂的珊瑚枝杈和礁石缝隙中腾转飞挪,遇到一丝丝危险它们就能在极小的空间内近乎零半径转身,轻盈地飞掠到隐蔽处,仿佛一架外星飞行器。

遇到天敌追捕或受到惊吓时,它们还会迅速冲刺一段距离,在敌人还未反应过来之际,立刻“拉起手刹”,猛打方向再“油门踩到底”,如同弯道漂移一样,猛地一头扎进阴影之中。然而箱鲀的身形看起来既不修长也不流线,端庄笨拙得像一整块吐司,这种体型在游动时会增加不稳定性和水流阻力,到底是什么机制保证了它们游动时的稳定性和机动性?原来这一切都得益于它们那些看似很不起眼的鱼鳍,特别是尾鳍和胸鳍。

箱鲀游动时会持续地、协调地同步摆动它们的鱼鳍;如同轻盈的蜂鸟翅膀一般,摆动的鱼鳍可以给运动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同时还能保证高机动性,让箱鲀平稳得简直像一架陀螺仪。以箱鲀为代表的鲀形目鱼类,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抛弃了普通鱼类那些标志性特征,牺牲了闪电般的速度和流线型的体态,却换来了毒素、盾甲、棘刺和自由膨胀身躯等另类的生存技能,以卖萌的姿态,享受着珊瑚礁间的生活。

UUID: 0211ab4c-740b-4f16-9e1e-5b3dbfdc5c3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7/2017-02-06_你别过来!我有毒!你再靠近我我我——就毒死我自己!.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