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象拔蚌”我们并不陌生,好些双壳纲贝类都可以俗称为象拔蚌,其中最常见的,也是体型最大的一类,它们来自潜泥蛤科,比如今天的主角:太平洋潜泥蛤,这别致的外形啧啧啧,污污的海肠和它相比,那简直只能算是“small potato”。太平洋潜泥蛤(Panopea generosa),又称象拔蚌,中文俗名来自于对它大象鼻子外形的描述。
隶属于潜泥蛤科潜泥蛤属,潜泥蛤属“Panopea”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她是希腊神Thespius和Megamede的女儿,所以潜泥蛤属又叫女神蛤属,太平洋潜泥蛤也就有了个美妙的中文名:“高雅女神蛤”。太平洋潜泥蛤原产于北太平洋沿岸,是已知最大的钻穴泥栖的双壳纲贝类之一。
两壳大小相等,长约15至20厘米,其虹吸管最长可伸展至1米以上,外形酷似象鼻,肥大粗壮的“肉棒”也是最主要的食用部位,象拔蚌最大可长至4公斤左右。象拔蚌的英文俗名叫Geoduck,有“深挖”的含义,顾名思义它们喜欢栖息于泥沙质浅海海底或潮间带,能将自己埋藏于一米深的泥沙中,靠伸出粗壮的虹吸管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象拔蚌于幼年时利用出入水管对侧的足将自己逐渐埋入泥沙内固定,因为象拔蚌的足高度退化,相对于成体的比例较小,一但“扎根”,成年后则无法再次“挪窝”。象拔蚌主要以单细胞藻类为食,也可滤食海底沉积物或有机碎屑。繁殖季节通常在四月至七月间,个体产卵量可达千万级。
象拔蚌在起初几年生长迅速,四年壳长就可以长到15厘米左右,但随着年龄增长,贝壳生长渐渐放缓,软体部分则继续生长,那根象鼻子说啥也缩不回壳里了,一柱擎天,以大地为壳。象拔蚌是自然界中最长寿的物种之一,通常寿命可达100岁。从外壳上细密的生长轮可以估算出象拔蚌的年龄。据记载,迄今发现最长寿的象拔蚌已有着168岁高龄。
成年后的象拔蚌天敌很少,除了少数蟹类、海星和鲽鱼等,最大的威胁便来自于人类肆无忌惮的捕捞。捕捉象拔蚌那可是个体力活儿!象拔蚌深埋于泥沙之下,要捕捉到它可是个体力活儿。人们寻觅到象拔蚌露出泥沙外的虹管的踪迹后,便会用随身携带的高压水枪冲掉象拔蚌上方厚达一米的泥沙,直到挖出象拔蚌,对于栖息在海底的象拔蚌,这一切则需要在潜水状态下完成。
太平洋潜泥蛤的主要原产地在美国的华盛顿州和加拿大的温哥华沿岸,起初,北美当地居民并不喜爱也不知道如何食用这种长相怪异的贝类,不知何时,居住在西北太平洋沿岸的亚洲人喜欢上了这种贝类。随后的近三十年间,以日本、韩国和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大量捕捞和进口象拔蚌,北太平洋沿岸的野生象拔蚌也濒临灭绝。
吃货们的基本逻辑就是野生的快捞完了赶紧开始养殖呀——确实,上个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尝试人工养殖,如今养殖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象拔蚌养殖主要有潮间带养殖和潮下养殖两种,潮间带养殖的密度较大,且生长速度快,但对海洋环境有破坏,因此在一些国家受到禁止。潮下养殖更像是对于自然资源的补充,人工繁育象拔蚌幼苗,长到一定规格后再播撒到象拔蚌允许捕捞的水域,使该水域的象拔蚌资源得到更快速的恢复。
因为成年象拔蚌一旦从洞穴中挖出来,再放回大海就无法继续存活。因此潜水员在海底捕捞上来的象拔蚌,不论大小都必须上岸,不允许丢回海中。显然,对象拔蚌的痴迷不仅因为美味……象拔蚌主要的食用部位就是那根又粗又长的虹吸管,处理象拔蚌时,把蚌身从左右两片外壳上剥离开来,除去内脏团,切下整根虹吸管放入热水中汆烫片刻,然后就能轻松剥去虹吸管上深色粗糙的外皮,便露出白皙有弹性的肉体,切成薄片就能直接生食或烹饪。
象拔蚌的做法有很多,但总体都是突出象拔本身的清鲜原味,保留象拔坚韧的口感,常见的做法有象拔蚌煲粥、白灼象拔蚌、浓汤㸆象拔、清炒象拔蚌等等。我们平常食用的象拔蚌并不止一种,今天的主角太平洋潜泥蛤又俗称加拿大象拔蚌,属于体型较大的一种,常见的还有体型较小的墨西哥水蚌(P. Globosa也称球形女神蛤)和日本女神蛤(P. Japonica又叫海松貝),日本人称之为Mirugai。
日本女神蛤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岸和朝鲜半岛,因此也称为朝鲜象拔蚌。其个体较加拿大象拔蚌小很多,但产量较高,目前国内市场上常见的日本象拔蚌其实大多产自朝鲜,而日本本土出产的象拔蚌仅供国内。日本女神蛤在日料中也属于高级贝类,寿司店里的象拔蚌通常就是它,肉质丰盈,弹性极好,很难捏成寿司,所以十分考验寿司职人的功力。
象拔蚌这样的大型蚌类,贝肉都十分耐嚼有韧劲,加之象拔蚌口感尤其清甜可口,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高级贝类。不过象拔蚌的风靡并不仅仅因为美味,还因为雄浑的外形给人以心理暗示和无限遐想,东亚人的传统认同里本就存在这种“以形补形”的思路,所以象拔蚌尤其受到亚洲食客的推崇。当然,目前来看,绝大部分“长得污污”的食物都没有什么神奇的功效……更不能骑着走。好好吃海鲜,你们这样想七想八是很对不起食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