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来了,月半还会远吗?在这个只想通过吃来缓解物理寒冷与内心凄凉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种很厉害的鱼!下面有请主角隆重登场。带鱼是再寻常不过的海味,似乎没什么新奇的。但是你确定你真的了解这种再平常不过的鱼了么?如果我告诉你:带鱼会“立着”游泳,钓起一条带鱼可能会带出好几条,首尾相连……是不是就有兴趣了?
内地人对带鱼的样子,应该没什么好印象——被冻得硬邦邦的,躺在菜市场的台子上,身上伤痕处处,表皮脱落,散发着轻微的腥臭。但若去海边,看到刚打上来的新鲜带鱼,那简直能用“惊艳”来形容。整条鱼光滑无瑕,就像镀了一层银,甚至可以映出人影。清代人喜欢把新鲜带鱼悬挂起来售卖,那场景就像《海错图》中描述的:“望之如入武库,刀剑森严,精光闪烁。”正因这晃瞎人眼的造型,带鱼在日本也有“太刀鱼”的美称。
带鱼平时成群结队,大多数时候,它们并不像海蛇那样扭动游泳,而是直挺挺的,仅靠背鳍的波状摆动前进。休息时,它们会头朝上,尾朝下,站在水里。直里直气的,就别举报了。为什么市场上没有活带鱼?或许你曾听说:“因为带鱼是深海鱼,捞上岸后压力变化,会内脏破裂而死。”这个说法根深蒂固,使很多人觉得带鱼只在深海生活。其实,带鱼每天都要从海底到海面往返一次的。傍晚,带鱼们就从海底上浮,来到水面活动。
天刚亮,它们又开始潜入海底。上浮下潜的速度很慢,这样身体就能适应水压的变化。所以,渔民就会趁晚上和清晨,用鱼竿钓带鱼。按《海错图》和其他古书记载,是用一根长绳,上面套上竹筒,让绳子浮在海面。在长绳上用铜丝挂满上百个鱼钩,把鱼竿插在石缝里,鱼一咬钩就提竿。现代人的钓法更加高级,有的在线上挂个荧光棒,方便夜间观察上钩情况。有的是用船拖着饵钩前进,犹如活饵。
还有的是把钓钩挂上吊坠,用长线沉入海底,钓深处的带鱼。现在,带鱼基本都是网捕的了,但钓起来的带鱼依然受欢迎,被人们特称为“钓带”,和网捕相比,钓带的体表不会被网子划伤,而且一般大鱼才咬钩,所以卖相更好,比网捕带鱼卖得贵。钓带虽然没有水压突变的问题,但出水后也不耐活,加上身体太长,用鱼缸养不现实,所以市面上不卖活带鱼。只有个别水族馆养着活体带鱼,供人参观。钓带鱼时,会发生一种神奇现象。
清朝奇书《海错图》就画了这个场景:一只带鱼咬钩后,另一只会咬住它的尾巴,从而被一起提出水。这不是谣传,今天人们钓带鱼时,仍能看到这种奇观。有时甚至能一次提起三四条带鱼。闽南有渔谚“白鱼相咬尾”、“白鱼连尾钓”即此。为什么会有这种奇观呢?《海错图》的作者曾询问过渔民,渔民解释这是因为带鱼想要救助自己的伙伴。
但是今天看来,它们咬尾巴不是为了救同伴,而是同伴的挣扎引发了它们的食欲……带鱼虽然平时结队而行,看似和睦,但其中一条有难,其他的不是去营救,而是立刻扑上去啃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曾经解剖了1202条东海带鱼的胃,发现35%的食物竟然是其他带鱼。渔民钓带鱼时,上钩率最高的鱼饵也是带鱼肉。可见它们非常喜欢捕食同类。所以被连串钓出水,也怨不得别人了。介绍一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带鱼的做法。
内陆人吃带鱼,不外乎红烧、干炸等重口味做法,这样才能掩盖它浓厚的腥味。可在浙江宁波沿海,清蒸带鱼是最受欢迎的。内陆人会觉得,清蒸带鱼,那得多腥啊!但新鲜带鱼可不腥,还有独特香味,不清蒸就糟蹋了。清蒸带鱼崇尚不刮“鳞”,带皮吃。带鱼其实没有鳞,它的银色体表是一层薄膜,富含鸟嘌呤。这层皮营养丰富又好吃,如果嫌皮太厚,可以用火燎一下,皮下脂肪的香味就出来了。你最喜欢哪种做法?
想进一步了解海产品背后的前世今生,请往这看:《海错图笔记》这本书是由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中信出版集团、《博物》杂志联合出品的一本解读奇书的奇书。更有高晓松、马伯庸等大咖的联袂推荐。点击书的封面就能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