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与博物馆的奇妙事

作者: 叶水送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6-11-28

上海科技馆与《知识分子》联合举办的“科学+X”上海站活动,邀请了多位专家探讨科学家与博物馆的互动,通过科学的视角认识世界。活动气氛热烈,专家们从大脑功能、科学艺术结合、博物馆科学应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讲解,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思考。

11月26日的上海,阴雨连绵,寒气逼人。上海科技馆与新媒体《知识分子》联合举办的“科学+X”上海站活动现场的气氛却温暖如春,200人的场地座无虚席,没有座位的热情观众便只能坐在过道上,或倚墙而立。这是“科学+X”上海的首场活动,也是上海科普大讲坛的特别节目。活动的主题为“科学家与博物馆的互动”,通过不同领域的专家思维碰撞,带领大家从用科学的视角认识世界。

此次活动邀请了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清华大学教授鲁白、行星科学家郑永春以及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四位嘉宾。清华大学教授鲁白首先从大脑的功能讲起。大脑有感知、运动、信息储藏、情感情绪调控以及认知功能,其中记忆是人脑的重要功能特征。电脑的信息存储就像人类的大脑记忆一样,只不过电脑主要将信息存储于内存和硬盘中,而人脑的记忆主要是在前额叶的海马区域,信息在这里被短暂地存储、加工,并指导我们下一步的行动。

当我们通过动物实验,将动物的把前额叶损坏时,工作记忆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人的前额叶受到损伤,结果会怎样呢?鲁白讲了一个故事:19世纪中叶,一位名为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Gage)的美国铁道工人,在一次事故中,大脑不幸被铁棒贯穿,尽管他的记忆功能奇迹般地保留下来,情绪情感仅出现了一点问题,但他的认知功能却出现了大问题。他对事情的判断和分析,已不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工作。

事实上,除了工作记忆外,前额叶还与预期、学习、逻辑推理等方面有关。鲁白表示,现在科学界对高级神经认知活动,如计算、判断、计划、决策等了解得还相当少,需相当长的研究才能了解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上海博物馆的杨志刚老师认为:此次跨界论坛中的“X”或许能够诠释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真谛。他认为,科学是探索、求真,有结果、有真理;艺术有想象,可用来呈现;宗教有情怀,有它的社会行为和表达方式。这些元素都可以在博物馆里找到,它们都是人类客观或主观地看待世界的典范。

博物馆与科学联系密切,我们用科学的手段保护文物,还可通过购买科学仪器来研究或保护文物,如通过大型的CT机来扫描文物。事实上,在科学与艺术等学科的推动下,博物馆的工作定位不停地变化和发展着,博物馆也已不仅仅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文化遗产的机构,它还成为服务公众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文化服务和教育机构,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中国大陆首位卡尔·萨根奖的获得者”、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则继续沿用了他的萨根讲座风格:精美的太空图片以及娓娓道来的太空趣味故事。它们深深吸引了现场的小朋友,将他们对太空的热情点燃,仿佛置身于太空中,头脑里充满了遐思还有数不清的疑惑。在互动中,观众席上此起彼伏的问题抛向郑永春,让他有些应接不暇。

最后一位讲者为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随着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成,以及正在筹建的上海天文馆的落实,上海科技馆已打开了“从开馆时一个屋檐下的‘三馆合一’,到步入三个屋檐下的‘三馆合一’”的良好局面。

在王小明看来,科技馆应在最短的时间里,用公众懂的语言把高科技成果传递出去;自然历史博物馆,要回答历史已发生的故事;天文馆则要回答人和地球哪里来,我们人类应该走向何处。三者之间很有共同的特点,离不开教育,也离不开科学传播。

此次论坛在观众的意犹未尽中徐徐落幕。事实上,科学家、博物馆以及观众之间的互动,既可激发科学家思考如何在与博物馆、科技馆的合作中发挥作用,同时,也让博物馆、科技馆,甚至观众参与进来,互动并相互启迪。

UUID: 25dfb544-8f4e-4a07-b79d-458f0761ef7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5-2016年/2016-11-28_科学家与博物馆的奇妙事“科学+X”.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