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戏爱好者们,给你们一个小测试。以下图形哪个叫“波巴”(bouba),哪个叫奇奇(kiki)?而这又与语言的演变有什么关系?两个图形中,一个叫“波巴”,另一个叫“奇奇”,你能将其对号入座么?请观察以上两个形状,想像它们是现实世界中的两个物体,而你要给他们命名——一个要叫“波巴”(bouba),另一个叫“奇奇”(kiki)。
你会如何安排呢? 直觉上,我们会认为除了象声词以外,其他物品名字与声音的联系都是随机的。以“ball”这个单词为例——表面上看,实际的球状物体与这个单词似乎并没有明显的联系。但这种对应关系真的是完全随机的吗?
2001年,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学者拉马钱德兰(V.S. Ramachandran)和爱德华·哈伯德(Edward Hubbard)对一组参与者进行了类似的提问,告诉他们上方的两个图形是火星文字,问他们哪个是“波巴”,哪个是“奇奇”。虽然参与者们以前都没有听说过这两个奇怪的名字,也没有见过上面的两个图形,但是95%的参与者认为左边物体为“奇奇”,而“波巴”为右边物体。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上,波巴/奇奇效应(bouba/kiki effect)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科勒(Wolfgang Köhler)的工作。从本质上讲,他的实验设计与之前我们讲过的实验是一样的:科勒当时向人们展示了与上图类似的形状,并问他们哪个是“塔基啼”(takete),哪个是“马鲁巴”(malumba)。现在你应该可以猜到当时的大多数参与者是如何回答的了。
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还不完全清楚,但拉马钱德兰和哈伯德推测,这也许与大脑中感觉与运动区存在的自然联系有关。举个例子,物体的视觉形状——圆润或是尖利——与我们说相应词语时嘴唇的形状有着联系——开或闭,咧或合。
反过来,这也与我们舌头为了发音而做出的动作有联系;说出“kiki”需要你的舌头抵到上颚做出“尖锐”的运动,而说出“bouba”则仅需“浑圆”的动作,这些相似性都增加了把“bouba”与圆形物体联系起来,把“kiki”与尖锐物体联系起来的可能性。在2003的后续工作中,拉马钱德兰和哈伯德提出了支持这个理论的证据。
在论文中,他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大脑中对语言至关重要的角回区域被破坏,那么这个人把圆形物体与bouba这个词联系起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这种效应十分有趣,因为它帮助我们了解了潜在的语言进化起源。大多数人,甚至小孩趋向于把一个尖锐的词与尖锐的物体联系起来,这一事实提示我们,至少在一些情况下,我们把声音与物体对应起来并不是随机的。恰恰相反,有一些自然的约束或者系统帮助我们建立这些对应关系。
尽管这些框架可能对于语言的起源并不十分充分,但它至少为口头交流的出现提供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