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经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渔业;它长得憨厚呆萌,有一双无辜而水灵的大眼睛;它的名字听起来或许陌生,可多数人都吃过它,只是自己并不知晓;它是大自然无上的恩赐,今天的主角——黄线狭鳕。黄线狭鳕(Theragra chalcogramma),隶属于鳕形目鳕科鳕属的一种鱼。因为生有一双懵懂的大眼睛,所以英文俗名Walleye pollock,即白眼狭鳕。
在朝鲜语和我国东北官话中又被称为“明太鱼”,是朝鲜族人民以及俄罗斯人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食用鱼。黄线狭鳕属北太平洋冷水性鱼类,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东岸、日本北部、鞑靼海峡、鄂霍次克海与白令海周缘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中部和阿拉斯加。朝鲜、日本和阿拉斯加都是它的重要产地,于是根据产地它又被称为阿拉斯加鳕鱼(Alaska pollock)。黄线狭鳕身形修长,头部呈尖三角形,口部较大,闭合时下颌较上颌长。
三片三角状背鳍相隔较远,腹鳍尖端有丝状突起。背部多为橄榄绿色或褐色,腹部银白色,身体两侧带有暗色纵纹和黄铜色斑块。成鱼个体最长可达90cm。黄线狭鳕是典型的底层鱼类,于是日文中用汉字“鯳[dǐ]”来为它命名。它们喜欢在近海附近海域聚群生活,属肉食性,主要以甲壳类及小型鱼类为食,年幼个体通常以桡[ráo]足生物为食,而体长达到60cm以上的成年个体则能够猎食各种小型鱼类和磷虾。
黄线狭鳕也同样是北太平洋海域许多生物的主要饵料,是该地区食物链的重要基石,滋养着诸如鲑鱼、庸鲽和鲨鱼等大型肉食性鱼类,也是众多海鸟,以及海洋哺乳动物(比如鲸、海狮和海豹)争相追逐的猎物。同时,凭借着极其丰富的储量,黄线狭鳕成为了北太平洋最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它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渔业鱼种,也是全球产量最高的一种鳕鱼。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线狭鳕的年捕捞量接近700万吨;即使在对海洋资源可持续性日渐重视的今天,它的年捕捞量仍高达300万吨。这种刺少肉嫩、物美价廉的鱼种,极大地丰富了北太平洋沿岸无数居民的餐桌。鳕鱼是个庞大的大家族,鳕形目下十三个科共有几百种鱼。相对于刚刚提到的狭鳕属,鳕属(Gadus)的成员常被媒体狭隘地定义为“真正的鳕鱼”,它们分别是大西洋鳕、格陵兰鳕鱼和太平洋鳕鱼。
其中,最知名的要数大西洋鳕鱼了,从维京时代开始,北欧的渔夫们就开始大规模的捕捞大西洋鳕鱼(G.morhua)。然而,连年的大肆捕捞使大西洋鳕沦为IUCN次级保育类物种,如今年产量仅仅是黄线狭鳕的四分之一。占据着较大市场份额的黄线狭鳕以各种鳕鱼制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即使从狭义上讲,鳕形目鳕科鱼类被称之为“鳕鱼”也没有什么不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些研究发现黄线狭鳕与鳕属的关系更接近,一些机构也提出将它归为鳕属。麦当劳及其它西式快餐将黄线狭鳕以炸鱼块和汉堡的形式带到了世界各地。起初,麦香鱼汉堡只是为了迎合日本民众喜爱吃鱼的饮食习惯开发出来的一种食品,如今已然风靡全球。
当然根据所处的地域不同,鳕鱼制品的原料也不止黄线狭鳕一种,比如麦香鱼也会使用蓝尖尾无须鳕(Macruronus novaezelandiae),这种鳕鱼主要分布于西南太平洋包括澳洲和新西兰海域,即常说的“纽西兰鳕鱼”。黄线狭鳕鱼肉口感清淡,脂肪含量高,质地细嫩,刺少肉多便于处理,而且价格亲民,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鱼种,超市里也常能见到去皮切段的黄线狭鳕售卖。
整块的黄线狭鳕鱼肉还被精确地冷冻和压缩后,切分成标准尺寸的黄金鱼排,裹上面包粉,进入全世界超市的货架,抚慰着远离海洋的、内陆国家的吃货们。如果这些都不算常见,那下面这些我想你一定见过吧,搅碎的黄线狭鳕鱼肉会被加工成鱼浆Surimi,它是许多鱼类制品的主要原料,比如海鲜暖锅里红白相间的蟹肉棒以及各种仿蟹肉制品。明太鱼是朝鲜族最喜欢食用的传统鱼种。
在我国吉林延边一带,人们会把鱼清洗干净挂在外面晾干,然后撕下鱼皮,用完整的鱼皮包上特制的混合米,放入锅里蒸糯,就是传统的鱼皮包饭。据称,在古代朝鲜,供奉神明的祭品必须全部吃完,禁止丢弃任何一个部位;鱼类中只有明太鱼,它的鱼皮、内脏、鳍尾和生殖腺都可以食用。明太鱼的精巢也就是常说的白子,有类似于动物脊髓的质地,口感清甜。
明太鱼的卵巢经用辣椒和香料腌制后就是辛子明太子,它也可以用来做酱,咸鲜微辣,口感鲜美,足以让一碗普通的米饭变得与众不同。这便是黄线狭鳕,一条看似默默无闻却又无处不在的鱼。或许,人类真的欠它一份终生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