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拗的成长:专访日本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益川敏英

作者: 李英杰、白欣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6-11-20

益川敏英是日本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他在访谈中分享了自己选择物理学的原因、在名古屋大学的学习经历、与小林诚的合作以及对日本学术氛围的看法。他认为,尽管没有留学经历和英语能力,但通过努力和本土教育,他依然能够在物理学领域取得国际性的研究成果。他还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毫无海外留学背景、日本本土培养的理论物理学家益川敏英,直到2008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才第一次踏出国门。近年来日本物理学界令人惊讶地频频摘得诺贝尔奖,受到世界关注。2014年,两位中国学者专访了益川敏英,从中或可窥见日本学术界的文化和氛围,也让我们看到,这位有独特个性和惊人力量的学者,咬定青山,执拗成长,终获突破的故事。

访谈中透露出来的日本科学家的坚韧个性,拼命文化以及一个能够持续交流,激励思想创新的稳固而强大的学术共同体,引人思考。

受访人: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现任名古屋大学特别教授、基本粒子起源研究机构总长(素粒子宇宙起源研究机构长)。1940年2月7日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1962年毕业于名古屋大学理学部。1967年在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获得博士学位。

1973年,与小林诚合作发表论文“CP violation in the renormalizable theory of weak interaction”。2008年,凭借“小林·益川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问:您为什么要选择物理学专业?

益川:我是名古屋人。1955年,我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坂田昌一先生发表了成为夸克模型前身的“复合粒子模型”。我虽然读不懂,可是在新闻上看到这个消息还是很受鼓舞。我认为这样惊人的成果能在名古屋被研究出来很厉害,如果是东京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了。于是特别想加入到他们之中,想弄清楚到底是怎么研究的,就这样确立了目标。

问:自汤川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日本在物理学方面持续获奖,尤其是近年来的成绩也很显著,是不是有一种良好的社会气氛,普通人都愿意去投身科学研究?

益川:日本战前的高等教育使用的是日本自行编写的教科书。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战争结束后,日本在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只能振兴科学。那时充满了科学立国的氛围。现在的学生不是那样,他们的视野面向全世界,也更有竞争意识。

问:在研究方法,研究题目,研究模型方面,您受到了坂田先生的哪些影响?

益川:我1962年进入大学,那个时候,坂田先生非常忙碌,并没有亲自指导我。但是坂田先生会参与京都大学的汤川研究所举办的模型和构造大型研究会,一年大概三次。先生在此基础上花三天左右的时间学习整理,在京大汤川研究所的研究会上发言,使我们受益匪浅。

问:您在名古屋大学的学习经历如何?

益川:名古屋大学的培养方法是建立以坂田先生为中心的教室会议制度。二战后,名古屋大学的培养方法是建立以坂田先生为中心的教室会议制度。即使是研究预算也在研究会议上决定。全员都参加研究室会议,研究生和教授们一样,参会人员都有投票的权利。

问:您与小林诚的合作是怎样的?

益川:我在名古屋大学当助教时,他进入研究生院。我们俩不谋而合决定研究“CP对称性破缺”这一问题。经过反复摸索后,我们决定运用六个夸克模型来研究这个课题。论文从开始撰写到完成大约花了50天左右的时间。

问:您认为日本的学术氛围如何?

益川:在日本,大家是在一种特别自由、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做研究的。学术交流对于研究者来说是极其有益的一件事情。

问:您觉得没有留学经历和英语能力对您的研究有影响吗?

益川:不会。虽然英语交流有困难,但我会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和收集研究所需要的最新资料。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非常客观的学科,从实际出发,把现有的理论与实验数据相结合去实验验证的话,肯定会得出与之相应的结论。

问:您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益川:搞研究需要的是具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品质。学术研究并不是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能做来的。它需要对当前陷入的难题去积极思考,坚持不懈地努力。这种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UUID: 42a3a71a-2852-4b0b-8f10-6a6a325b3f3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5-2016年/2016-11-20_执拗的成长:专访日本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益川敏英.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21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