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鸡科(Meleagrididae)一共只有两种:分布于北美的野生火鸡(又叫火鸡、吐绶鸡,Meleagris gallopavo)和分布于中美洲的眼斑火鸡(Meleagris ocellata)。现在人们饲养的家火鸡是由北美的野生火鸡驯化而来的。
火鸡比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大三倍多,野生雄鸟体重有时可达10kg(驯化后可以更大),是鸡形目(Galliformes)里体型最大的鸡之一。
和多数鸡一样,火鸡的雄鸟比雌鸟体型大(雌鸟体重甚至只有雄鸟的一半),羽毛色彩也更丰富。除了羽色和体型,辨别雌雄火鸡还有一个方法:看肉垂。雄鸟喙下有一个又长又肥的十分显眼的肉垂,而雌鸟没有肉垂。如果不能看到整只鸟,只能看到头顶,那还有一个绝技可以辨认雌雄:雄鸟头顶是秃的,雌鸟有一点短毛。
火鸡在求偶时会“开屏”。同为雄鸡,“开屏”的眼斑火鸡比野生火鸡要华丽得多,每根尾羽末端都像孔雀和孔雀雉一样有“眼斑”(眼斑火鸡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雌鸟的尾羽和雄鸟基本一样,只不过雌鸟并不会像雄鸟一样扇状打开尾羽。
火鸡一年产4~17个蛋,火鸡蛋要孵化25~31天。火鸡是一雄多雌制,雄鸟只管交配,雌鸟则独自产卵、育雏。火鸡宝宝在蛋里就已经发育得很好了,破壳后24小时内就可以自行觅食了。
早在哥伦布和他的船员登陆新大陆的一千五百年前,美洲土著就已经两次驯化了火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800年前后的墨西哥,第二次是在公元前200年前后的如今美国西南部地区。最初驯化火鸡并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用它的羽毛做装饰,比如用在仪式上,或是服装上。
直到公元1100年前后,火鸡才成为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如今我们饲养和食用的,是墨西哥人驯化的火鸡的后代。在西班牙人抵达新大陆后,他们把墨西哥的家火鸡带去了欧洲。之后的两个世纪里,家火鸡在欧洲被选育出了少许不同的变种,随后在18世纪,欧洲的家火鸡被带到了美国,继而有了我们如今食用的火鸡(turkey)。
说到火鸡的英文名turkey,我曾一度以为它和土耳其(Turkey)用了同一个词只是巧合,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是一个以讹传讹的故事。Turkey最初指的是珠鸡(Numida meleagris)。16世纪时,珠鸡被土耳其商人引入欧洲,因而得名“turkey”。葡萄牙商人从西非也带来了珠鸡,于是珠鸡也被叫作“guinea fowl”(几内亚鸡,也就是如今通用的珠鸡的英文名)。
差不多同时期,火鸡被带到了西班牙,随后扩散到了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50年代,“turkey”第一次被用来指代火鸡,因为当时的欧洲人以为火鸡是一种珠鸡。
火鸡和家鸡做法差不多,不过因为火鸡比家鸡大不少,脂肪含量又比家鸡少,用烤箱烤整只火鸡的话会很麻烦。而且即便烤熟了,这么一大只也不适合两个人吃,吃不了的还容易干,不如家鸡容易保存。相比之下,只烤火鸡胸肉就方便很多,尽管还是不如家鸡吃起来方便。除了烤,火鸡能烟熏能炸也能煮。煮一部分火鸡肉,配上蘸料就是一盘菜,也可以做成沙拉菜。把火鸡肉切块,串成肉串烧烤也是很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