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相比二三十年前,我们的收入大幅提高,我们的幸福感也大幅提高了吗?为什么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却并不一定比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人高呢?为了寻找答案,科学家在英国进行了一项近9万人的大调查,收集他们收入、年龄、性别和教育水平等资料。随后的统计结果令他们发现: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他挣到的钱的绝对值,而是和朋友、同事等身边人相比,他挣的是多还是少。
也就是说,即使某人年薪过百万,可如果身边的朋友,随便哪位进账都比他多出几倍,那么,这位仁兄也是不大可能开心的。看来,钱和咱们的幸福生活还是能深深地扯上关系的——但这个幸福的关键不在于你兜里的钱到底有多少,而在于和周围人相比你的钱是多是少,以及你用这些钱买了些什么。怎样花钱,才能享受到更多的快乐?
科学研究发现,把钱花在买“体验”上,比如外出旅游,听一场音乐会,等等,比花在购买包包之类的“物质”上更快乐。相比“物质”,“体验”带来的乐趣更加持久。针对“体验消费”比“物质消费”更令人快乐这种现象,研究者们提出了几种可能解释。心理学家分析:一个原因是,当我们得到某样东西时,我们很容易将它和其他类似的东西进行比较。就像一个人得到了礼物,本应该高兴,可一旦他知道还有其他更好的东西时,心里就不乐意了。
比方说你要买一个日记本,来到文具店发现架子上堆满令人眼花缭乱的本子,虽然你最终买下一本带回家,可之后很可能不断后悔,当时你要买另外一本就好了。另一个原因在于,买回来的东西随着时间流逝,会变得破损变旧、不再那么拉风。想想去年买的iPhone6吧,iPhone7一出,你是不是就喜新厌旧了?购物经历与所购物品则恰恰相反,历久弥珍。你读过的书,旅行时认识的朋友,保留下来的记忆都会成为内心世界的一部分。
即便是不开心的经历,你也能讲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悲剧故事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在人们考虑未来“体验”的时候,思维可能更加抽象,让“体验”显得更加有意义、更令人满足。此外,相比等待购买“物质”,在等待购买“体验”时,人们直接体会到的“竞争”的危机感更低。
而且,“体验消费预期”带来更多社会性的好处,令人们感到与社会中其他人的联系更加紧密(诸如旅游、听音乐会等“体验”,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社交活动)。体验式商品不仅满足了人的占有欲,还满足了人的个性展示心理、胜任能力和与他人关联的感受。体验型消费之所以带来幸福感,一方面因为这往往是和亲友共同参与,从而让人们心理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在于它会让人感觉自己充满活力。物质型消费则不会带来这样的感受。